焦虑症是一种以焦虑情绪为主的神经症,以广泛和持续性焦虑或反复发作的惊恐不安为主要特征,常伴有自主神经紊乱、肌肉紧张与运动性不安,临床分为广泛性焦虑障碍(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GAD)与惊恐障碍(panic disorder,PD)两种主要形式。大多起病于20~40岁。
一、 病因
1 生物学因素 已有的研究证实遗传因素在焦虑障碍的发生中起一定作用。研究发现焦虑症患者脑内去甲肾上腺素活动增强,中枢神经系统的5-羟色胺也参与焦虑的发生。
2 心理因素 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焦虑源于内在的心理冲突,是童年或少年期被压抑在潜意识中的冲突在成年后被激活,从而形成焦虑。行为主义理论认为,焦虑和恐惧都被看作是一种对刺激的反应,是一种习得性行为,起源于人们对刺激的惧怕反应。
二、临床表现
焦虑症分为广泛性焦虑障碍与惊恐障碍两种主要形式。
1 广泛性焦虑障碍
广泛性焦虑障碍:又称慢性焦虑症,是焦虑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常缓慢起病,以泛化或持续存在的焦虑为核心表现,出现精神焦虑症状,如对未来可能发生的、难以预料的某种危险或不幸事件的经常担心;有时不能明确意识到他担心的对象或内容,而只是一种提心吊胆、惶恐不安;有的患者担心的也许是现实生活中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其担心、焦虑和烦恼的程度与现实很不相称。心烦意乱、忧心忡忡,坐卧不宁,似有大祸临头之感。常常伴有搓手顿足,不能静坐,不停地来回走动,伴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如口干、出汗、气急、尿频、等,有睡眠障碍,注意力难于集中。
2 惊恐障碍
惊恐障碍又称急性焦虑障碍。其特点是发作的不可预测性和突然性,反应程度强烈,病人常体会到濒临灾难性结局的害怕和恐惧,而终止亦迅速。
患者常突然感到一种突如其来的惊恐体验,伴濒死感或失控感以及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症状。患者好像觉得死亡将至,或奔走、惊叫、四处呼救。严重的自主神经功能失调表现,如胸痛、心动过速、呼吸困难,严重时有窒息感,晕厥和感觉异常。惊恐发作通常起病急骤,终止也迅速,一般5-20分钟,60%的患者由于担心发病时得不到帮助而产生回避行为,如不敢单独出门,不敢到人多热闹的场所。
三、诊断
1 广泛性焦虑障碍
一次发作中,患者必须在至少数周(通常为数月)内的大多数时间存在焦虑的原发症状,这些症状通常应包含以下要素
1恐慌(为将来的不幸烦恼,感到“忐忑不安”,注意困难等);
2运动性紧张(坐卧不宁、紧张性头痛、颤抖、无法放松);
3植物神经活动亢进(头重脚轻、出汗、心动过速或呼吸急促、上腹不适、头晕、口干等)。
2 惊恐障碍
基本特征是严重焦虑(惊恐)的反复发作,焦虑不局限于任何特定的情境或某一类环境,因而具有不可预测性。要确诊应在大约1个月之内存在几次严重的植物性焦虑;
1发作出现在没有客观危险的环境;
2不局限于已知的或可预测的情境;
3发作间期基本没有焦虑症状(尽管预期性焦虑常见)。
四、治疗
1 心理治疗对焦虑症的心理治疗包括普通的健康教育、系统的认知治疗、行为治疗等方法。
1心理健康教育 焦虑症患者的个性特征常表现为对现实不满意,对人生期望过高,对疾病的性质认识不足,凡事往坏处着想,总担心结局不好,长期处于一种高度警觉状态,产生一些歪曲的认知,引起疾病迁延不愈。因此,对这类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是必要的。同时要了解患者自身对疾病的理解,洞悉患者的某些不良认知,改变某些不良的生活方式等。
2认知治疗 结果。焦虑症病人对事物的一些歪曲的认知,是造成疾病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对病人进行全面的评估后,治疗者就要帮助病人改变不良认知或进行认知重建。
3行为治疗 运用放松训练、分散注意技术等治疗技术处理焦虑引起的躯体症状,往往可收到事半功倍之效。
2 药物治疗
1苯二氮卓类应用广泛,抗焦虑作用强,起效快。常用的有地西泮、氯硝西泮阿普唑仑等。
2 抗抑郁剂 选择性5-HT再摄取抑制剂(SSRIs)类如氟西汀、帕罗西汀等抗抑郁剂对焦虑病人有良效,副作用较少,已在临床上广泛使用。三环类抗抑郁剂如米帕明、阿米替林等对广泛性焦虑有较好疗效。
3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剂 常用的有普萘洛尔(心得安)常用。可治疗心悸、心动过速、震颤、多汗、气促等。
4 其它药物 丁螺环酮,坦度罗酮等因无依赖性,也常用于焦虑症的治疗。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