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上不要惹病人
⒈不要太韶:不要过度关心病人,病人精力减退,不愿多说话,如果父母由于过度关心,事无巨细,都要问病人的感受,这会让病人很烦,让病人感受到“我是个残废”,加重病人对自己的负性评价。
⒉小心侍候:家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尽量照顾病人,病人要你帮着打电话去单位或学校去请假,照办;需要外出跑腿,照办;病人白天睡懒觉,随他;病人白天不肯拉开窗帘,随他;家里一有声音病人就嫌吵,那就看无声电视,走路蹑手蹑脚,说话用耳语;病人嫌大灯光刺眼,就开小灯。
⒊心急不露:父母对孩子的抑郁症会着急,尤其是对反复治疗效果不好的,就更着急,但父母作为正常成人,应当有担当,有承受力,心里再急,也不要放在脸上和嘴上,而是表面都随着病人,回头把这些看不惯的行为和顾虑向医生汇报,让医生来解决。
病人需要一个包容的家庭环境,家人对病人表现的困惑或紧张,反而会加重病人的不良情绪。据说日本冲绳岛的居民认为,精神疾病只是一过性精神失常,果真,他们那里的精神病人预后就比其他地方要好,这提示,周围人不用特殊的眼光看他们,就是对病人的减负。一病人说:“爸爸妈妈作为我最能依靠对象,却不能理解我。当我恼怒的时候,妈妈会说:“这孩子怎么变成现在这个样子了。”爸爸会觉得我情绪不好了,然后找医生问原因,所以我只能控制自己的脾气,笑着对他们说:“我很好”。这就加重了我的疲惫,因为在家还要带面具,那哪里才是我休息的港湾呢”。可见,病人多渴望家人不要用特殊的眼光在看自己。
父母对病人的病情急,是正常情感反应,但应急在心里,不要暴露在脸上。曹操打了败仗,却哈哈大笑,就是做给部下看的,说明军队的主心骨没有倒,如果曹操自己也显出丧魂落魄,则相当于部队的大旗倒了,跟着他的人就失去信心,很容易离他而去。也许父母会说,我又不是曹操,我的子女也不是军队,我们是自家人,有什么情感还要藏着掖着?这多累?不是子女有病吗?不是你希望帮帮他吗?如果你的情感反应对他不利,你是否要藏着掖着?如果你想说的话明知会让他反感,你说的话该不该藏着掖着?。
⒋不激病人:病人抑郁发作,家人一旦接受这一诊断,开始着急,会处处迁就病人,但时间长了,经过几次反复,有的家属就被搞疲劳了,弄的家属自己也要服安眠药才能入睡,病人经常念叨着没意思、想死,家属一怒就蹦出来不经头脑的话:“你想死就死吧,死了我们也省心了。” “你想跳长江,长江也没盖盖子”。你要知道,你的话,可以真能促进病人下定自杀的决心。
5.宠着病人:抑郁病人很容易出现无用感,此时希望找到可依靠的力量,如果找不到可靠的力量,则变得无望,而无望就离自杀不远了,平时家属的观点支持和经济支持,使病人在抑郁发作后有一种归宿感,有一个倾述对象,这对病人的自杀至少是一个缓冲。如果家属平时处处顶住病人的愿望,我要换手机,“不买”,我要买手提电脑,“不可”,我要与同学去旅游,“不行”,我不想上补习课了,“不可以”,高考完了,我想写一点网络文章,“打工去”,在大学宿舍里关系紧张,我想搬出来住,“没钱”,我上学上不下去了,想退学,“那你回来干什么?”,则病人对家人不抱任何指望,有困难不说,有问题自己扛,有时突然自杀,家人还不知道是怎么回事。
6.不要过于约束病人:对放荡不羁的人应当约束,对情感敏感的人应当宽容,如果约束,就更增加了病人的神经质。例如女病人胖,母亲盯着病人,时时提醒“肚子不要挺”“要收腹”,“坐时两腿不要分开”。搞得病人很紧张,总担心自己的坐姿不好,腿没有并拢,并对家人反感,所以,母亲这样的关心得到的回报只有两个字:“讨厌”。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