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常见症状、体症及其临床意义
(一)感觉障碍
1.刺激性症状 由感觉径路刺激性病变引起
(1)感觉过敏 轻微刺激引起强烈感觉如疼痛
(2)感觉异常 无刺激时出现麻木、痒、蚁行感
(3)疼痛:疼痛可按其发生的器官命名,如头痛、关节痛、肌痛等。
局部疼痛指局限于病变部位的疼痛。
放射痛指疼痛从病变部位放射到受累神经的支配区,如椎间盘脱出造成的坐骨神经痛。
扩散性疼痛指疼痛从一个神经分支扩散到另一神经分支区。如三叉神经某一支受刺激时,疼痛由该支扩散到其他分支。
2.抑制性症状 感觉径路破坏性病变导致感觉减退或消失。
(二)感觉系统损害的定位意义
1.周围神经:单支周围神经受损表现为所支配的皮肤区出现感觉障碍。多发性神经炎时,常累及肢体远端的神经末梢,表现为手套和袜子型感觉障碍。
2.脊神经后根 受损神经节的相应节段区出现感觉障碍,可伴有剧烈的根性疼痛。
3.脊髓 脊髓完全横切损害表现为受损平面以下各种感觉完全缺失,并伴有肢体瘫痪和大小便障碍。
4.脑干 脑干损害时出现交叉性感觉障碍。如脑桥损害出现病灶同侧面部感觉障碍和对侧躯体感觉障碍。
5.内囊 内囊损害出现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常伴对侧偏瘫、偏盲(俗称“三偏”)。
6.皮质 中央后回感觉中枢刺激病变时引起感觉性癫痫。该区破坏病损时表现为对侧单个(一个)肢体的感觉障碍。
(三)运动系统损害表现
机体的随意运动功能的丧失,称为瘫痪。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时的瘫痪称为中枢性瘫痪(痉挛性瘫痪)。下运动神经元损害时的瘫痪称为周围性瘫痪(迟缓性瘫痪脊髓前角细胞或脑干脑神经运动核及其神经轴突的病变)。从瘫痪分布范围(整个肢体几个肌群) 肌张力(增高 减低) 腱反射改变(亢进 减弱或消失) 是否有病理反射(有无) 是否有肌萎缩和皮肤营养障碍(无 明显) 有无肌束震颤(上无下有) 肌电图(上正常,下减慢)。
(四)运动系统损害的定位意义
1.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1)皮质:皮质运动中枢的局限性病变常表现为单个肢体(或面部)的中枢性瘫痪,称为单瘫。刺激性病变常引起对侧肢体某部的局限性抽搐。
(2)内囊:由于此处上、下行纤维集中,一旦受损,常有对侧肢体中枢性瘫痪,并伴对侧偏身感觉障碍和双眼对侧同向偏盲,称“三偏”征。
(3)脑干:一侧脑干病变,常累及病侧的脑神经运动核和尚未交叉至对侧的皮质脊髓束,常有病侧脑神经的下运动神经元瘫痪和对侧肢体的上运动神经元瘫痪,称交叉性瘫痪。
(4)脊髓:颈膨大以上损害,表现为四肢瘫,颈膨大以下受损可表现为截瘫。
2.下运动神经元损害:
(1)脊髓前角运动细胞:受损时出现相应节段支配区的下运动神经瘫痪,有肌肉萎缩、肌束颤动。无感觉障碍。
(2)周围神经:周围神经为混合神经,受损后有该神经分布区的肌萎缩和感觉障碍。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