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转载本站内容,请阅读版权声明,并注明文章出处: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官网。作者请署名: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宣传信息处。
冬至开始数九寒天 专家详解冬至节气起居养生
文章来源: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
日期:2013-12-23
作者: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宣传中心

  冬至开始数九寒天 专家详解冬至节气起居养生

  22日1点11分,我们将迎来24节气中的冬至,同时,也将进入数九寒天。不过,最新气象信息显示:未来几天我省天气不会有太大变化,气温相对稳定。

  当太阳位于黄经270度时即为冬至,冬至是24节气中最重要的节气之一,古称“日短”“日短至”。冬至这天,阳光几乎直射南回归线,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相应的,南半球在冬至日时白昼全年最长。冬至一般在公历12月21日或22日,今年的冬至是在22日凌晨1点11分。

  我国古代将冬至分为三候:“一候蚯蚓结;二候糜角解;三候水泉动”。意思是说:传说蚯蚓是阴曲阳伸的生物,此时阳气虽已生长,但阴气仍然十分强盛,土中的蚯蚓仍然蜷缩着身体;糜与鹿同科,却阴阳不同,古人认为糜的角朝后生,所以为阴,而冬至一到阳气生长,糜感阴气渐退角随之脱落;由于阳气初生,所以此时山中的泉水可以流动并且温热。

  从冬至之日起,我国北方即进入了数九寒天。“九九”从冬至那一天开始算起,进入“数九”,俗称“交九”,以后每九天为一个单位,谓之“九”,过了九个“九”,刚好八十一天,即为“出九”,那时候就春暖花开了。“三九”是冬至后的第三个九天,大约在1月12日到20日之间,这九天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冬至过后,到了“三九”前后,土壤深层所积储的热量已经慢慢消耗殆尽,尽管地表获得太阳的光和热有所增加,但仍入不敷出,此时冷空气活动最为频繁,所以“冷在三九”。

  省气象台最新气象信息显示:冬至当天和未来几天的气温平稳,不会有太大变化。22日,全省多云转晴天,中南部部分地区有轻雾或霾。23日,全省晴天间多云,中南部部分地区有轻雾或霾。24日,全省晴天转多云,朔州、忻州、吕梁等地的局部地区有阵雪,中南部部分地区有轻雾或霾。

  ○养生

  在生活起居、保健养生等方面

  大家应避寒就温驱寒保暖

  “冬至前是大雪,冬至后是小寒,此时天地俱静,万物蛰伏,气降极、阴甚极、阳虚极,故有‘冬三极’一说。”任顺平说,冬至时节外界阴寒至盛,极易损伤机体阳气,因此每年这个时候都是心、脑、肾、胃等多系统疾病高发期。“此时脾胃作为‘后天之本’,如果能得到正确调养,则会对其它脏腑的保养起到引领作用。”中医学倡导“天人相应”,认为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人类应顺应此时阴阳变化,在生活起居、保健养生等方面避寒就温,驱寒保暖,固护机体阳气,从而达到体健神旺,防病延年的目的。

  “老胃病”最易此时发作食物以温、软、淡、素、鲜为宜

  冬至时节,天气愈加寒冷。中医学认为:寒属阴邪,易伤阳气,内客于胃,伤及中气,气伤失运,气机凝滞,胃气不和,不通则痛。因此,冬季历来是胃病高发季节,轻者出现胃痛和消化不良,重者甚至可能出现呕吐、消化道出血等情况。因此,饮食调护显得尤为重要。“寒冷的冬季,人体为了储存能量,食量会有所增加,但切忌不要暴饮暴食,应少食多餐,以减轻胃的负担。”任顺平建议,选择的食物要易于消化,以温、软、淡、素、鲜为宜。温食是暖胃的最直接的方式,早晚饭喝些热粥对胃肠健康也大有裨益。同时,要避免过食生冷、辛辣、浓茶咖啡等刺激之品。

  药补不如食补分清体质再进补

  冬至这天阴极阳生,人体内阳气蓬勃生发,最易吸收外来营养,是进补的大好时机。“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此时适当多食一些羊肉、狗肉等辛温之品,对于平衡人体阴阳、增强抵抗力是非常重要的。”任顺平补充说,但有一点要注意,人有禀赋差异,不同体质的人进补方法不一样。也就是说,并不是每个人都是虚寒体质,进补之前应先辨证,根据个人的体质状况,在医生辨证指导下进补。例如阴虚体质的人群,此时可以食用冰糖炖莲藕、百合银耳炖老鸭或虫草老鸭汤;血虚体质的人群,可以喝当归羊肉汤、红枣枸杞炖老鸡汤、莲藕淮山炖骨头汤等;阳虚体质的人群,可以多吃胡萝卜、芋头等富含无机盐的根茎类蔬菜,以及海带、紫菜、菠菜等含碘食物等;气虚体质的人群,可以食用各种鱼类及牛、羊、狗肉,加放中药人参、黄芪、桂圆、红枣等,或做汤、或为膳。只要脾胃吸收好,进补后定会使人储备更多的能量,从而增强机体免疫抗病能力。“只有做到因人进补,辨证施补,才会补而不滞,补而有益。否则只会南辕北辙。”任顺平说。

  起居锻炼切忌清早出深夜归

  “冬至后,天气将进入一年中最冷的时候,此时,要特别注意胃部保暖,及时添加衣被,以防腹部着凉而引发胃痛或加重旧病。”任顺平说。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曾讲道:“冬月不宜清早出夜深归,冒犯寒威。”因而冬季养生要保证充足睡眠,早睡晚起,等待阳光出现才出外活动,尽量做到“行不疾步,耳不极听,目不极视,坐不至久,卧不至疲”,这样有益于阳气潜藏,阴津蓄积,提高机体对寒冷的抵御能力。在穿衣方面,衣裤既要保暖性能好,又要柔软宽松,不要穿得过紧,否则不利于血液流畅。体质差的老人和儿童,应避免不必要的户外活动,防止阳气过度消耗。在室外运动,要控制力度,尽量不要出汗,以免邪气内侵,中医也不建议一般人群此时冬泳或者冷水洗浴。

  冬至前后艾灸穴位可以提高免疫力

  冬至是一个特殊的节气,这天,北半球白昼最短,夜晚最长。此时,阴阳二气最容易自然转化,而这个阴阳交接的时候是艾灸神阙、关元、气海和足三里等穴位,激发身体阳气上升的最佳时间。任顺平建议,在冬至前后各四天,加上冬至这一天共九天中,可以通过用艾条灸神阙、关元、气海和足三里等穴位的方法来养生。具体做法是:把艾条点着后,找准以上穴位,熏灼周围。需要注意,不要烫到皮肤,有温热的感觉即可。每天一次,每次15—20分钟。神阙穴是五脏六腑之本,为任脉、冲脉循行之地、元气归藏之根,为连接人体先天与后天之要穴;足三里为强身保健穴,艾灸神阙、足三里等穴位,可益气补阳,温肾健脾,祛风除湿,温阳救逆,温通经络,调和气血,对身体非常有好处,甚至会起到来年少生病的作用。

  ○农谚

  冬至晴,新年雨,中秋有雨冬至晴。冬至不冷,夏至不热。冬至暖,冷到三月中;冬至冷,明春暖得早。冬至暖,烤火到小满。冬至西北风,来年干一春。

  ○习俗

  冬至大如年

  冬至,是我国农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冬至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曾有“冬至大如年”的说法。

  据民俗学家、山西省《地方志·民俗志》主编聂元龙介绍,早在二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时代,我国就已经用土圭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它是24节气中最早制订出的一个。

  冬至对于古人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节日。古人认为到了冬至,虽然还处在寒冷的季节,但春天已经不远了。这时外出的人都要回家过冬节,表示年终有所归宿。在周朝,民间有到郊外祭天的活动。唐、宋时期,冬至是祭天祭祖的日子,皇帝在这天要到郊外举行祭天大典,百姓在这一天要向父母尊长祭拜。

  山西旧时习俗,冬至这一天学生要孝敬先生。同时,山西人还讲究一年的账要在冬至结算清楚。旧时,晋商票号的各家分号都要在冬至赶回总号,将一年的收支结算清楚。东家也会在这一天开除不想用的人。总之,前一年的生意从冬至结算,新一年的生意从冬至开始。

  现在,关于冬至的其它传统习俗已经渐渐被人淡忘了,大家熟知的就只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俗语了。到冬至这天,大家聚在一起吃顿饺子,以庆祝冬至的到来。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