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高调强调服务业的价值,如此高规格地为加快发展服务业造势,是比较罕见的。”山东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导报特约评论员于吉海认为,这意味着,致力于转方式调结构、打造经济升级版的经济大省山东,终于选准了产业升级的主攻方向,“这是省委、省政府关于全省产业格局理念上的一次质的飞跃。”
“服务业虽然难说能够创造多少GDP,但是因它所特有的吸纳就业人口和提高生活质量的作用,其创造的综合社会效益却是有目共睹的。山东省把服务业提到如此高度,更是执政理念的突破。”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导报特约评论员徐逢贤如是说。
经济大省遭遇服务业短板
一份来自山东省发改委的调研分析报告显示,山东作为历史文化大省,“重农轻商”、“重工轻商”和“学而优则仕”等传统观念影响深远,这导致一些地方加快服务业发展的思想观念出现一定偏差。
“我省农业和工业领域的改革一直走在全国各省份前列,而且也是受益较多的省份,但是服务业领域的改革却一直波澜不兴。”于吉海分析,这与山东经济领域长期存在的行政思维惯性有关,特别是带有垄断性质的部门和行业,包括一些国企、事业单位,仍然保持着计划经济时期的行政色彩。政府职能转变和行政审批改革不到位,服务领域的各类审批多,资格认证多。我省服务业对外开放程度较低,金融、通信、文化、教育等行业仍实行严格市场准入制度,民间资本很难进入。
针对郭树清在省政府召开的全省加快服务业发展电视会议上“服务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水平是衡量现代社会经济发达程度的重要标志”的说法,徐逢贤补充说,山东省作为经济总量位列全国三甲的经济大省,正处于工业化中后期,选择现代服务业作为调整、优化、升级经济结构的突破口,可谓是正当其时,是一个科学的决策。
“虽然服务业不像制造业那样能够创造较高的GDP,但是服务业却是整个经济结构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能够提高众多产业之间以及产业链内部的运行效率,是经济运行的润滑剂。”徐逢贤如此形容服务业的价值,“服务业还以其投资少、不产生库存、利润率高等特点居于产业价值链的"微笑曲线"两端。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它更有提供就业岗位、缓解就业压力的社会效益,可以改善社会中低阶层人士的收入状况,增强民众消费能力,进而优化经济运行质量。”
“直到去年,山东省服务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占比才达到40%,这与上海的68%和北京的76%相比,的确存在较大的差距。”徐逢贤提醒山东经济界人士正视这种现状。
服务业成就经济强省
“我感觉很受鼓舞!”在得知省政府将把更多的政府资源用于公共服务,引导社会各类资源投入服务业之后,山东英才学院院长夏季亭几乎在第一时间向导报记者倾诉了他的喜悦之情。
他介绍说,在过去几年间,英才学院着重发展了物流、学前教育、养老服务等与服务业相关的学科,并且承担了诸如库区移民培训、山东省营商环境调查、民营经济管理研究等课题的研究。
“省政府的这一举措,对于我们来说就像一场"及时雨",让我们感觉民办教育大有可为。”夏季亭分析说,一方面,服务业的加快发展将为英才学院瞄准服务业培养的莘莘学子提供就业机会和施展个人才能的职业平台,另一方面则意味着更多的优惠政策将让英才学院这样的民办教学机构在更大的空间内,整合大力发展教育产业所急需的各种资源。
人口、资源、区位等多项优势曾经成就了山东经济大省的地位。在于吉海看来,这仍然将成为山东加快发展服务业的“红利”。于吉海说,山东有庞大的人口基数、健全的教育体系和深厚的人文积淀,有众多的沿海深水良港,有基础良好的基础产业,有星罗棋布的旅游景点……所有这些,或将对信息、物流、教育、研发、金融等服务业形成强烈的需求,成为文化、旅游、养老、医疗等产业优化升级的坚实基础。
“山东还有许多省份并不具备的政策环境,"蓝"、"黄"两大经济区和"一圈一带"战略,都为山东经济的优质高效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在上述政策框架之下,赋予服务业更新的内涵,必然给服务业带来难得的发展机遇。”徐逢贤对山东省发展服务业的前景十分看好,“差距意味着潜力。当前山东省人均GDP已经超过5万元,跨入了中等收入省份行列。山东的各级政府素以执行力见长,在加快发展服务业已经成为全省上下的共识之后,山东服务业进入了加快发展的轨道,产业结构由目前"二三一"的顺序向"三二一"转变,服务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0%左右,基本形成服务业占主导地位的经济结构,是值得期待的。”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