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转载本站内容,请阅读版权声明,并注明文章出处: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官网。作者请署名: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宣传信息处。
服抗精神病药患者小心得热射病
文章来源: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宣传信息处
日期:2020-09-10
正在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要小心提防热射病,因为一些药物会影响机体的体温调节,有可能导致热射病。
热射病是指因高温引起的人体体温调节功能失调,体内热量过度积蓄,导致昏迷,进而引发全身多个脏器功能损害,尤其是肾脏功能、循环功能和凝血功能损害明显,死亡率高达40%~50%。
不论是酷暑还是严冬,正常人的体温总是保持在36℃~37℃。这是因为人体有体温调节中枢,专门调节机体产热与散热,使体温保持在相对恒定的范围。
近几年来,国内外研究人员发现,服用某些药物后会引起体温升高,增加中暑的几率,严重者甚至出现热射病。比如,一些患者服用了氯丙嗪、奋乃静、氟奋乃静等抗精神病药物后,上午即开始出现低热,下午3~5时体温逐渐升高,直至晚上气温降低或经过降温处理后才逐渐恢复正常。当然由于存在个体差异,患者的发热程度也不尽相同。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由于上述药物本身具有干扰体温调节中枢的作用。换言之,药物可以使体温调节功能减退或失控,以至于不能保持恒定的体温,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在低温环境中体温降低,在高温环境中则体温升高。当抗精神病药物与抗震颤药安坦(苯海索)合用时,会抑制汗腺分泌,使散热受到阻碍,患者皮肤一直处于干燥无汗状态,导致热射病的发生。
为了预防热射病,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严格控制用药的种类和剂量,一旦有体温升高的现象,应立即采取降温措施。
正在服用氯氮平、氯丙嗪等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在炎热的天气不要过多进行户外活动。中午时分应尽量待在家里,将室温维持在28℃左右。清晨或傍晚天气不热时,可以开窗通风,保持空气的流通。
同时,服用抗精神病药物的患者要多喝水,可适当喝一些淡盐水,以预防因出汗过多引起的电解质紊乱。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