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转载本站内容,请阅读版权声明,并注明文章出处: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官网。作者请署名: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宣传信息处。
“我们愿做你的眼”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收治一名失明精神疾病患者

  28岁以前,小刚(化名)的人生是黑暗的。出生在贫困家庭的他,自幼失明,18岁那年还出现了精神疾病症状。

  今年,28岁的小刚遇到了他生命中的一缕阳光——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一病房的医务人员,他们把他请进病房,像亲人一样照顾他的起居、为他治病,给他和家庭带来了新的希望。

  18岁,他的生活陷入黑暗

  

  小刚出生在一个贫困的农村家庭,自幼双目失明。随着他逐渐长大,生活困难和身体残疾的双重重压使他的心境发生了变化。18岁那年,他在家无明显诱因地开始自言自语,一着急就会打砸物品。

  突如其来的变故,让小刚的父母不知所措。他们文化水平不高,缺少对精神疾病的认识,他们只是认为小刚心情不好,一边担心小刚的未来,一边想尽办法找回小刚原本就很难见到的笑容。父母包揽他的生活起居、不让他参与劳动,还挤出时间带他散心。由于缺乏系统、正规的治疗,小刚的“异常”和情绪问题越来越严重。这些年,小刚的病情让这个原本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父母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28岁,出现人生转折

  

  今年10月的一天,小刚父母因一次偶然的机会,认识了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一病房的护士长张国强。当时,张国强正在宣传“四院平安使者行”活动,这是市四院今年开展的一项活动,要求全体干部职工到各自的家乡宣传国家对精神障碍患者的优惠政策和待遇,摸排家乡精神障碍患者的情况,保障精神疾病患者的合法权益。

  小刚的父母简单描述了小刚的情况,张国强感觉小刚的表现符合精神疾病的诸多特征,建议其尽早到正规精神科门诊就诊,以便接受正规的治疗。考虑到小刚的父母文化水平不高,自行前往医院存在一定困难,张国强和同事就带着小刚到市四院就诊。在顺利完成了挂号、门诊就医、病情评估等流程后,精神病一病房主任赵长印诊断小刚为分离转换性障碍,建议住院治疗。

  由于小刚双目失明,在陌生环境生活无法自理,而市四院的病房又为封闭式管理,一般不安排家属陪护,因此父母对小刚的住院生活充满了担忧。为消除其父母的疑虑,医务人员带领他们参观了病房并讲解了病房常规的管理措施,又为他们办理了短期陪护证明,允许家属陪同治疗。

  穿过黑暗,迎来光明

  

  小刚入院后,精神科一病房医务人员为他完善了病情采集、病情评估、护理等级评估及相关辅助检查,随即对其展开了精神科规范治疗工作。之前,该病房未曾收治过失明精神疾病患者,为做好小刚的治疗工作,医务人员多次组织讨论,明确了“既为小刚治病,又引导他掌握基本自理能力”的治疗原则。

  医务人员发现小刚的家庭困难程度比想象中更加严重,无力承担住院费用,便帮助家属联系当地民政部门,让他们领到了贫困补助。

  小刚生活自理能力差,不能独立完成饮食、如厕等,情绪不稳定。医务人员制定了专门的治疗、护理工作计划,并将其列入特殊重点病人名单,安排了专人护理,做到“喂饭入口、服药入肚、辅便入厕”,并耐心教授小刚普通生活技能,为出院后的生活自理做准备。针对他急躁冲动且身体羸弱的情况,医务人员悉心进行心理健康辅助治疗,并陪患者聊天缓解情绪波动,运用情绪宣泄治疗、音乐治疗等行为康复疗法,尽可能地帮助患者打开心扉、恢复社会功能。

  经过医护人员的治疗,小刚的病情逐渐得到控制,自言自语、急躁冲动等症状逐渐得到缓解。小刚的父母想给病房送锦旗、感谢信,都被医务人员拒绝了。

  “小刚还很年轻,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们希望能成为他的眼睛,通过规范的治疗,让他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和希望。”采访中,病房主任赵长印说。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