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病救人是医生的天职,拒收红包也是恪守医德的表现。2021年8月13日,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六病房一位医生的收、退红包举动堪称“教科书”式操作,在业界被传为佳话,也让被退还红包的患者及家属十分感动。
患者李女士(化名),女,43岁,于九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地出现精神失常,常常自言自语、无故自笑,经常怀疑别人议论自己、有人要迫害自己。起初,李女士病情时轻时重,并未引起家人重视,没有接受系统治疗。直到2017年年初,李女士的病情突然加重,自语自笑、多疑的情况更加频繁,怀疑邻居的言行举止都是针对自己,还怀疑丈夫孙先生与别人要迫害自己。病情严重时,李女士服用了大量丹参片企图自杀,幸好被家人及时发现送医。还有一次,李女士急躁发脾气,摔砸东西,对家人又打又骂,并企图拿刀砍孙先生,幸而被家人及时制止才没有造成严重后果。由于在家无法看护,李女士被送入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接受治疗,诊断为“精神分裂症”,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病情好转后,便被接出院继续在家服药治疗。
此后四年,由于服药尚且规律,李女士的病情一直维持在比较稳定的状态。但三个月前,李女士又无明显诱因地出现病情加重的情况,并拒绝服用药物,家人无奈之下又将李女士送入了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精神科六病房接受系统治疗。
入院后,科室主任刘鲁西和李女士的主治医生李祥海对她进行了认真细致的检查,并制定了药物治疗、非药物治疗等多种治疗技术相结合的详细治疗方案,护士长孙爱英带领护理人员每天都对其进行全面护理。由于病情影响,刚入院的李女士敏感多疑,常常拒绝进食和服药,医护人员们每天像哄孩子一样温柔地哄着李女士去吃饭和服药,并24小时观察她的情绪变化,避免因为一些小细节对她的情绪造成不良影响。渐渐地,在日积月累的朝夕相处中,李女士对六病房的医护人员建立起了信任的纽带,敏感多疑的情况大幅减轻,开始积极主动地配合治疗,幻听的症状也渐渐消失。
病情趋于稳定后,医护人员们每天只要忙完手头工作就会抽时间来陪李女士聊聊天,听她说说家里的烦心事,并及时对她进行心理疏导。李女士住院期间,丈夫孙先生也经常前来探望,医护人员也常常借此机会教给他当妻子有情绪波动时应该怎样更好地与妻子进行相处。随着妻子病情一天天好转,孙先生也重新看到了生活的希望。在妻子住院的第二个月,孙先生借探望的机会来到病房,临走时硬要塞给李女士的主治医生李祥海一个1000元的红包,李祥海几次推脱,都被孙先生硬塞了回来。看着孙先生匆匆离去的背影,李祥海明白这1000元的红包里饱含着孙先生满满的“感激”和妻子病情好转后的“心安”,只能无奈地将红包先“接”了下来,回到值班室,李祥海立刻将红包交给了护士长,嘱咐护士长等李女士出院那天,再将红包归还给李女士一家。
终于,在8月13日这天,李女士可以康复出院了。孙先生高兴地前来接她出院,没想到在接到妻子的同时,还接到了那个原封未动的1000元红包。接回红包后,孙先生非常激动,紧紧握住护士长的手连连道谢,“谢谢六病房的全体医护人员,你们不仅医术精湛,医德更加高尚,让我们一家重新拾起了生活的希望!”孙爱英代表全体同事对孙先生说:“救死扶伤是每位医生的天职,不论什么样的患者,我们都会一视同仁,全力以赴,尽心尽力为患者治疗,我们要的不是红包,而是患者及家属的信任与配合,患者的康复,就是对我们最大的回馈。”
在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患者送“红包”是司空见惯的事情,返还患者“红包”也是理所当然之举,不管患者送多少钱,送多少次,我们都会设法返还,不会多收患者一分钱,这不仅是医院的规定,也成为我们每个医护人员心中的道德准则。只要患者对医院的服务感到满意,只要患者能康复出院,就是给我们最大的“红包”,最好的礼物。(张倩倩)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