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很多孩子都在居家上网课,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难免会因为一些小摩擦引发亲子冲突。前几天,小强的妈妈就因为小强上课时玩玩具被老师在群里批评,瞬间情绪爆发,一气之下将小强的玩具摔在了地上。
生活中,这样的父母不在少数,在教育孩子时,选择惩罚的方式让孩子听话,但像小强妈妈这样,通过损坏孩子心爱的东西达到震慑的目的,就不是教育孩子了,而是一种“报复性惩罚”。
“报复性惩罚”本质上是对孩子进行隐形控制,是用父母的权威告诉孩子:“我可以随便掌控你的任何事情,只有按照我说的去做,你的人生才会更好。”
有一位妈妈曾因这样一件事向网友求助:她的女儿上初中时就习惯在笔记本上记录心事。上高三以后,她看到女儿成绩下降了,还整天拿着笔记本写,一气之下,就把笔记本烧了。结果女儿很多天都不愿意吃饭,也不愿意和她说话。她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
是不是毁掉孩子的爱好,就可以让事情变好呢?我们不妨换位思考一下,每个人都有自己喜欢的事物,假如孩子不让父母玩手机、打麻将,把父母心爱的东西毁掉,父母就能爱上工作并且事业成功吗?很明显,两者没有必然的联系。
“报复性惩罚”会带来什么后果呢?有一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童年经历:小时候他喜欢看动画片,但父母非常反对,和他约定做完作业可以看。有一天,他做完了作业,问是否可以看动画片时,父母却在他耳边不停地说,“看这种动画片太幼稚了,还是看书去吧”。后来,他再也不想看动画片了,也不再相信父母的承诺,甚至成年后也不想要孩子。通过这件事可以看出,当一个人心爱的东西被毁,即使以后可以再次拥有,内心的那一份缺失感也始终难以弥补。这种伤害,甚至会伴随孩子的一生,影响他人生阶段的每个重要决定。
一些父母或许会感到委屈:我是为孩子好,我也很无奈啊!当然,我们能理解父母的辛苦与无奈。孩子不听话,会刺激父母内在的无力感和焦虑情绪。那父母们怎么做才合适呢?建议父母们学习一下心理学家阿德勒的“课题分离”理论。阿德勒认为,基本上一切人际关系矛盾,都源于自己对别人的课题妄加干涉,或者自己的课题被别人妄加干涉。
比如,孩子沉迷于玩卡片影响了学习,应该如何处理呢?阿德勒建议,先认识清楚学习是谁的课题,看看这件事的后果该由谁承担。我们要让孩子明白,学习是他们的课题,学习上出问题了,得他们自己想办法解决。父母如果强制干涉,可能会引发冲突。当然,这不是让父母放任不管,而是需要把孩子当作一个平等的人看待,和孩子沟通,引导孩子找到问题并逐一解决。比如,了解一下孩子为什么喜欢这张卡片,能不能和孩子约定玩卡片的时间和规则等。如果孩子因玩卡片而影响了学习,也不要用“报复性惩罚”这种极端的方式,可以尝试一下没收,等孩子成绩好一点再归还。这样既能让他有目标和动力,也不太影响亲子关系。父母还要注意,要就事论事,不要扩大矛盾。孩子玩手机、孩子的房间凌乱、孩子的作业书写得不工整,父母只给孩子谈论这件事即可,不要翻旧账。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父母说过的话最好不要重复好几遍,重复三遍以上就会引起孩子的逆反情绪。总之,与孩子沟通的方法有很多种,父母千万不要选两败俱伤的那一种。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