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过程障碍
思维过程其实是思维的最终结果。思维过程的障碍可被患者自行发现并描述,也可由旁人从患者的言语中观察到。
思维过程的损害通常描述为“思维形式障碍”,与妄想中的“思维内容障碍”不同。但这种区别有时并不明显,因为存在现实检验障碍的妄想患者通常也存在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联想的障碍
心理学研究显示语义记忆是通过网络形式形成的。也就是说,每个词语都和其他一系列的词语相联系,不论关系远近。在理性思维中,“决定指向性”determining tendency 使得思维联想选择最近的网络路线并排除其他与目标无关的联系。该过程可产生各种障碍,统称为“思维形式障碍”。
思维速度障碍
思维敏捷,思维联想的过程正常,但总体速度加快。目标维持时间短,并且易受新思维的干扰,甚至达到“思维奔逸”的程度。
思维迟缓,思维速度明显减慢影响了思维联想的过程,甚至会妨碍思维达到原先的目的。可导致注意力不集中和决策困难。
思维敏捷和思维迟缓可由情绪的改变产生,是心境障碍的特征表现。
赘述
在赘述中,患者思维的目的性仍保存,只是会过度表达许多无关的内容。患者在回答问题时,加入许多不必要的细节。多于器质性精神障碍和精神发育迟滞。
持续思维
持续思维在器质性精神障碍中多见,表现为患者无法从一个主题切换到另一个主题。患者的思维内容固定,与周围环境不协调。如患者可以正确回答第一个问题,但对以后的问题均不恰当地回答第一个问题的答案。
思维过程的障碍
思维阻隔是思维过程的不自主的突然中断,患者体验为思维突然被“抽掉了”。这种阻隔可以发生患者说一句话时突然停顿,以后继续原先的话题或突然另起话题。多见于器质性障碍、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的阴性思维障碍。
思维散漫是思维过程缺乏应有的方向性和联系性,充满大量毫无关联的信息。思维散漫可导致异常的思维内容,故有学者认为该症状属于阳性思维障碍。思维发散(tangentiality)中充满了无关的内容;思维拼凑(fusion),患者的每句话中都存在不关联的词。思维脱轨(Derailment),观察者和患者本人都无法理解患者想要表达的意思。思维混乱(Muddling)是思维拼凑和思维脱轨两种极端状态的混合。
神经心理研究提示,思维散漫可能是思维联系网络障碍引起的,表现为精神分裂症的阳性思维障碍。在器质性障碍的思维不连贯中,尽管症状的临床表现类似,但它是原发的智力损害的表现,而不是思维联想的障碍。
思维过度包括Overinclusive
该症状并非思维过程受到打断引起,而是患者无法围绕中心表达自己的思维内容。该症状多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其他神经精神疾病。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
在器质性精神障碍和轻度智力障碍的患者中,无法进行抽象思维可导致表达功能障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工作记忆障碍可导致被迫使用形象思维,即患者无法将一个词汇的抽象意义与当前环境联系起来,只能使用其形象思维,该过程可能会加重思维散漫。有时,精神分裂症患者会因为工作记忆障碍导致形象思维无法获得,全表现为抽象思维。
思维控制障碍
强迫思维来源于患者自己却无法自行控制。
在被动思维中,患者体验到思维是受外部影响的。这种感觉被描述为“思维抽取”、“思维插入”或“思维播散”(患者认为自己的思维传给了别人)。这些有关“思维属性”的障碍被Schneider归在精神分裂症的“一级症状”中。
精神分裂症中特殊的一种思维属性障碍是思维云集,患者体验到大量不属于自己的思维被强性塞入了脑中。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