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精神疾病患儿家庭康复
1. 兴趣爱好:把自己过去的兴趣爱好重新拾起来。有的孩子原来喜欢画画、弹琴,得病后家庭更多关注了服药、看病,完全把过去的爱好忘了。
2. 社会交往:安排和同学聚会的机会。有的家长担心孩子患病的情况被同学知道了,笑话孩子。剥脱了孩子的社会交往,也剥夺了和同龄伙伴获取快乐的权利。
3. 生活自理:自理能力培养非常重要。青少年孩子忙于学习,多是家庭中的独生子,往往家庭成员会过度关心、照顾。生活自理能力培养也是他们恢复自信很重要的环节。毕竟孩子不能总在父母身边,要独立面对生活中很多挑战。培养良好的生活能力,建立健康的生活规律,对面对大学校园生活乃至今后婚姻家庭生活都是非常重要的。
4. 适度学习:适当引导恢复认知、学习功能,根据孩子康复阶段不同适度安排。如在开始阶段可以读课外读物,做一些读书笔记或日记,安排共同的家庭时间一起交流看到的内容。既锻炼孩子的注意力、记忆力、表达能力,也促进孩子去了解周围发生的事情。逐渐过渡到学习一些相应年龄的课程,可以从自己感兴趣的科目开始,从复习学习过的内容开始,慢慢过度到学习新知识。为恢复学习生活打下基础。
5. 体育锻炼:由于急性期治疗缺少社会活动,体能经常有下降的现象。注重安排户外活动,增强体制。在控制体重,加强协调性训练的同时,为恢复上学生活打下良好基础。
6. 心理调试:在学习阶段患有精神障碍难免对孩子产生心理压力。孩子经常会出现如下心理状态。不知如何面对今后生活,如何面对自己的同学;患病后学习没有以前优秀,落课了,心理接受不了;对心理知识了解不足,不知道自己患了什么样的疾病。如果有这样的困惑我们推荐参加北大六院组织的精神疾病健康教育活动,同时可以参加康复中心的康复指导服务。帮助患者了解自身状态,了解疾病知识,树立信心。
所以倾听孩子的心声,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故事,可能是父母更应该关注的。父母对孩子提出的要求不是简单的百依百顺,也不是一概否决。可以调整孩子的情绪状态,对孩子的进步多予以鼓励,使他们内心需求通过健康途径得到满足,通过丰富生活内容,找到快乐、自信。孩子的需求可以以奖励的形式满足。如在完成既定康复计划的基础上家庭一起外出吃个火锅,也是很高兴的事!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