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转载本站内容,请阅读版权声明,并注明文章出处: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官网。作者请署名: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宣传信息处。
轻则抑郁,重则轻生,考后心理忽视不得
日期:2021-11-26

  长出一口气、终于考完了、总算过了这一关……这是考生家长在高考后的普遍反应,对考生也不会像是考前那样呵护有加,家长们的精力和重心又开始转移到自己的工作上,很多家长往往在此时忽略了考生考后的心理问题。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的有关专家介绍,高考之前,考生出现忧虑和紧张的情绪似乎大家都能理解,也都得到了家长和老师的及时关注、疏导甚至是得到了心理医生的及时干预。而一旦考完,就很少有人再想到考生的心理问题,考后心理疏导成了“盲区”,恰恰这是最危险的。

  高考前考生的紧张、焦虑都是虚拟的、是假设的,考完之后明确知道自己发挥不佳的失落才是真实的,是考前的紧张所无法比拟的。从考试结束到艰取结束这段时间,往往是心理问题的“爆发”期,考后的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调节和治疗可能会影响到一生。“轻则抑郁、自闭、倦怠,重则出现轻生、伤人等行为,家长、老师和社会千万不可忽视考后心理问题。”

  从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心理专家干预和治疗的记录上记者找到了这样一份记录:

  雯(化名)的父母带着她来到青少年心理救援中心时,雯已经两次企图想自杀都被父母及时发现并制止。雯是去年的高考生,一个内向的女生,学习成绩一直是学年(一所市重点高中)的中上游。“努把力就能挤进得重点大学,最起码也能有个地方”这是高三下学期老师给她的评价。雯的思想压力很大,她也想通过最后的努力让自己跻身名牌高校。高考失利,这是雯和父母都没想到的,雯没考上重点大学,也没有个“起码”的地方要她,花高额学费她才勉强能进一所三表院校,可是家里的经济条件又不允许,雯落榜了。妈妈忍不住的泪水让雯无地自容。

  第一次发现她有自杀的苗头是在考后一个星期,那时还没有发表成绩,但雯已自知自己没戏了。妈妈在她在枕下发现了一瓶安定。第二次就是来心理治疗前,妈妈又发现了一瓶安定。

  再看另一个案例:

  宏(化名)在高考前是张大生主任的“常客”,开明的父母说高三学习和压力太大,必须要专业的心理咨询人员为其“心理减压”。宏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的确一直是乐观向上的,少有一般孩子的焦虑,高考的压力也能够正确面对,并自我调节。

  高考结束后,宏认为自己良好的心态让自己在考场上超常发挥了,他考得比预期要好得多。填报志愿时,他为自己选择了复旦大学,并深信自己肯定会如愿,还不等成绩发布和录取结果出炉,就开始做起自己的“入学准备”。

  结果出乎意料,宏进了本市一所普通高校,虽然没有落榜,但巨大的心理落差一下让他难以适从。从暴躁易怒,到抑郁自闭,宏无法面对这个现实,直到开学报到的前一天,他不得不再次走进心理救援中心,向专业人员求助。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