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疾病治疗领域,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以创新理念开辟了一条非药物治疗的特色路径——将传统文化诵读融入非药物治疗康复体系,通过经典文化的熏陶,帮助患者调节心理、重塑自信,为其回归社会奠定基础。这一实践不仅体现了医学与人文的深度结合,更成为医院“以患者为中心”服务理念的重要载体。
文化疗心 重塑健康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作为鲁西北地区唯一一家三级甲等精神专科医院,始终秉持“凡是有利于患者心身健康、功能恢复的都是康复”的理念。自2017年起,医院逐步探索将传统文化诵读作为非药物疗法的重要部分,结合“人经合一”“至诚诵读”等理念,内容涉及政治、哲学、教育、伦理、文学、艺术和道德修养等各方面,学习中华民族几千年延续下来的爱国、气节,奋发、立志,改革、创新,勤学、好问,勤俭、廉正,敬长、知礼等传统美德,通过四书五经、经典诗词等正能量读物,设计出针对不同患者群体的诵读方案,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精神疾病患者的心里扎根,把每个人心里面固有的我们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发掘出来,激发善本能,唤醒美良知。
多维浸染 文化赋能
医院在病房内设立“爱心图书角”,患者可自助借阅《论语》《弟子规》等经典书籍,并参与每周三次的小组读书活动。病房内,每周一、五围绕心理疏导类书籍展开讨论,周三则专设传统文化诵读环节,患者通过分享心得提升表达能力与情绪管理能力。晨间集体诵读成为常态,休养员轮流担任领读者,这不仅增强了患者的责任感与参与感,更在无形中构建了一个和谐、向上的病房氛围。
针对青少年患者,医院在儿少精神科病房成立“阳明学校”,将诵读与课堂教育结合,让孩子们在治疗中感受学习的乐趣。例如,在六一儿童节活动中,患儿们集体吟诵古诗词,通过《三字经》《弟子规》的韵律陶冶情操,同时参与寓言故事讲述,寓教于乐,让孩子们在欢笑中领悟人生哲理。
医院将传统节日融入治疗,如中秋茶话会、重阳敬老、春节联欢活动中穿插经典诵读,营造日常化氛围。通过护士节文艺汇演,医护人员与患者上台共读《论语》,传递并肩抗病的决心,拉近医患之间的情感距离。在非药物治疗项目成果展示会上,各病房将人文关怀与非药物治疗糅合,分享各自国学经典文化诵读的人格优化训练成果,并将经验方法应用于诵读活动的推广。此外,院报《心语》开设专栏,鼓励患者书写诵读感悟,通过文字疗愈心灵。这些举措不仅帮助患者稳定了情绪、增强了自我认同,更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患者的文化素养与人生智慧。
心身同愈 破茧重生
医院大力拓展非药物疗法,汲取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康复理论及技能,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持续深化诵读疗法内涵,推出“传统文化大讲堂”,邀请家属参与共读,让家庭支持成为康复动力源。医院还针对康复期的患者精心设计的“虚拟购物”“工作面试”等场景训练,通过角色扮演、情景模拟等形式结合经典文化中的礼仪教导,帮助患者重建社会适应力。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以传统文化诵读为纽带,将千年智慧注入现代医学,以诵读为桥,不仅为患者打开了一扇心灵之窗,更探索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康复之路,为他们回归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