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转载本站内容,请阅读版权声明,并注明文章出处: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官网。作者请署名: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宣传信息处。
经常不明原因腹泻要注意排查肠癌!
日期:2013-06-28

    通常认为腹泻就是细菌性感染,但若排便中有脓血,就要特别小心了,很可能是肿瘤。因大肠癌发早期通常无症状,绝大部分肠癌病人出现便血,大便次数增多,还以为痔疮或肠道湿热造成,到医院检查时肿瘤已经是中晚期,有的已扩散,失去了治疗的最好时机。假若出现间断性的便血或常常腹泄,要及时通过大便常规、菌群培养、免疫力和肿瘤标志物等检查进行肠癌的筛查。

    留意肠癌的报警信号!

    便血:肠癌早期病变仅限于黏膜,可无症状,或仅有排便习惯改变。当肿瘤生长到一定程度时,即可出现便血,血色多淡暗,粘附于大便表面;

    黏液便和脓血便:癌肿破裂时,大便中常带有鲜红或暗红的血液和黏液,且粪血相混;

    排便习惯改变:大便次数由原来的每天一次变成两三次,每次大便完毕后有大便不尽的感觉;

    腹泻或便秘交替:若有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等症状,就可能是因为癌瘤的生长影响了肠道的正常生理功能,就应该考虑癌变可能;

    腹痛和腹胀:肠癌患者因肠道梗阻会腹胀、腹痛,其中腹痛的发生率较腹胀的发生率高。疼痛部位多在中下腹部,程度轻重不一,多为隐痛或胀痛;

    贫血与消瘦:随病程进展,病人可出现慢性消耗性症状,如贫血、消瘦、乏力及发热,并经常伴随着疲劳和无法解释的体重骤降,这些与便血、摄入不足以及消耗过多有关。

    当有以上表现时,最好去做结肠镜检查,这是目前早期诊断大肠癌的有效手段。

    此外,高危人群应定期筛查。高危人群包括:有家族大肠癌史者,有腺癌性息肉、长期慢性结肠炎、40岁以上中老年人。

    肠癌早期检查很重要!

    出现大便带血、里急后重、大便习惯改变,应及时找专业医院就诊。由于直肠癌的症状多见于痢疾、肠炎等疾病中,甚至会与痔疮并存,因而极易造成误诊,早期的检查尤为重要。肛门指诊、直肠镜、结肠镜等先进检查可以帮助早期发现这类疾病隐患,进行早治疗。但令人遗憾的是,许多人都忽视了前期的检查和防治,在遇到“出口”不适时,往往以为只是小事,没有什么大不了的,因此选择自行解决,结果延误了病情,导致了不堪想象的后果。据统计,这类疾病目前的误诊率高达70%~80%。

    有关肠癌的危险因素:

    1) 年龄:随着年龄的增加,各种致病因素对大肠黏膜刺激的时间也随之增长,大多数患者在50岁以后发病;

    2) 家族史:如果某人的一级家属,比如说父母,得过结直肠癌的,他在一生中患此病危险性比普通人群要高8倍[如果您的某位直系家属(父母、兄弟姐妹或子女)不到50岁时患上大肠癌,或者在父系家族或母系家族中有两人及以上者患大肠癌,这时您就算是有大肠癌家族史]。大约1/4的新发患者有结直肠癌的家族史;

    3) 结肠炎性疾病史:某些结肠疾病如克罗恩病或溃疡性结肠炎可能增加结直肠癌的发病机会。他们结肠癌的危险性是常人的30倍;

    4) 大肠息肉史:大部分结直肠癌是从小的癌前病变发展而来,它们被称为息肉。其中绒毛样腺瘤息肉更容易发展成癌,恶变的机会约为25%;管状腺瘤样息肉恶变率为1-5%;

    5) 基因背景: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遗传性非息肉病性大肠癌等都是由于相应的基因发生突变导致的,这类患者不仅发病几率明显增加,并且发病年龄更小。

    专家提醒:大众肠癌筛查做得太少!

    在目前的医疗技术水平下,如果想要早发现大肠癌,筛查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

    专家认为,大便潜血、钡灌肠、结肠镜都可以作为筛查大肠癌的手段。但是国内目前做筛查的人还不多。其和结肠镜检查相比,大便潜血检查和钡灌肠的准确度都不很高,虽然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最好的筛查方法还是做结肠镜,并且可以检查兼治疗,有息肉还能当场切除。但问题是,结肠镜检查的确比较痛苦,而目前国内无痛肠镜开展得还不够广泛,加之有一定的危险,所以真正去 做结肠镜筛查的人还是太少。

    因此,无论多痛苦,有遗传史,或是伴侣有得大肠癌的,就应该在40岁以后定期筛查。专家特别提醒:大肠癌也是一种生活方式病,一起生活的人,比如夫妻,饮食习惯等也会比较相似。如果一方得了大肠癌,另一方就要格外留神。即便伴侣没有患病,觉得生活不健康,比如常吃高脂食物、久坐不动者,50岁后也该及时做筛查。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