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哭闹不可避免。很多家长一听到孩子哭闹,就慌乱、心烦。为让孩子尽快结束哭闹,有的家长会温柔地哄孩子:“你已经是大宝宝了,不能再哭鼻子了。”有的家长会威胁孩子“再哭我揍你”。其实,无论家长以什么样的态度对待孩子的哭闹,目的都是制止孩子的不良行为。
家长为什么会这么想?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先讨论另一个问题。当孩子见到陌生人躲到家长身后时,家长会解释为“孩子怕生”。为什么家长急于解释?因为家长内心羞愧,怕别人觉得自己没有教育好孩子,导致孩子胆小。而家长想尽快制止孩子的哭闹,也是一样的心理。首先,家长害怕别人借孩子哭闹来指责自己,因此家长无法接受孩子用哭闹来表达情绪和需求。其次,家长内心认定“哭是没用的”,比如,孩子因想要玩具而哭,或者因为疼痛而哭,家长不会给孩子买玩具,也不认为哭可以缓解疼痛,所以家长会说“哭有什么用”,否定孩子的情绪和需求。实际上,哭和笑一样,都是人的正常情绪,没有对错之分,对于无法用语言流畅沟通的婴幼儿来说,哭是表达内心需求的唯一方式。
当知道孩子哭泣的原因后,家长在应对孩子哭闹时,心里就有底了。对于婴儿,家长可以边安慰边寻找他们哭闹的原因,帮其解决问题。而对1岁以上的幼儿,更重要的是预防哭闹。
当孩子哭闹时,家长可以尝试以下方法解决:
第一,调节自己的情绪,不要觉得孩子丢人。调节情绪并非易事,家长可以试着回想自己成长过程中最委屈的时刻,想一下如果可以和当时的自己对话,会如何安慰当时的自己,并采用这种方式对待孩子。如此一来,家长也就能理解孩子的情绪了。
第二,孩子情绪不稳定时,不提要求。任何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渴望被他人关心,而不是听大道理。所以,家长要安静地等待孩子发泄完情绪,再安慰孩子。当孩子因为得不到新玩具而哭闹时,他们的哭闹是一种试探,也是不能实现所求的发泄。当孩子了解了原则,感受到家长的爱和陪伴,慢慢就不哭了。
第三,孩子安静下来后,再商量解决对策。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哭闹是有深层次诉求的。比如,孩子为买玩具而哭闹,停止哭泣并不意味着事情结束。家长要让孩子完整表达自己的想法,让孩子感到被关注,同时要跟孩子讲清楚不买玩具的原因。如果孩子坚持买玩具,家长可以引导孩子用零花钱,或者通过别的方法“赚钱”购买玩具。其他事情也是如此,比如,孩子怕生时,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应对的方法;比如,孩子想多看一会儿动画片,家长可以告诉孩子“约定好的时间到了,要做诚信的人”。此外,家长遇事也要保持情绪稳定,通过言传身教让孩子认识到,不是只有哭闹才能达到目的。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