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转载本站内容,请阅读版权声明,并注明文章出处: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官网。作者请署名: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宣传信息处。
专家谈 | 别轻易给自己贴上“社交恐惧症”标签
文章来源:
日期:2024-12-19
作者: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医院

  我注意到,很多年轻人喜欢给自己贴一个“社交恐惧症”的标签,形容自己不善于或者不愿意跟别人打交道。2年前,《光明日报》曾经报道过一项有2000余名网友参与的与社交障碍有关的调查,有97%的参与者认为自己有回避或恐惧社交的现象。但在我们的门诊上,因社交恐惧症来就诊的患者不太常见,且多以35岁以下的年轻人为主。

  从医学角度来讲,社交恐惧症就是社交焦虑障碍,是以在社交场合持续紧张或恐惧回避社交行为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类焦虑恐惧障碍。社交焦虑障碍的患者在得知自己必须进行社交时,就会感到恐惧、紧张、焦虑,有人会出现脸红、口干、手脚发抖,因为他们会担心自己有不恰当的行为,还会担心自己的紧张会被他人看出来,或者被他人认为自己“傻”“无聊”。患者会过分或不合理地惧怕一种或多种社交场景,也会习惯性地回避导致自己恐惧的社交场景,或者带着强烈的恐惧去面对这样的场景。比如,有的患者为避免和他人交流,始终戴着耳机,假装听不到外面的声音;有的患者一想到要跟别人一起聚餐,就开始想办法逃避,因为聚餐场合会使其如坐针毡。

  其实,在某些公共场合或者陌生场所进行社交时,有一定的焦虑、紧张情绪是人的正常反应,由于性格内向不愿意进行很多社交,也是正常的,但是如果因此影响了与他人的正常交往和正常的工作、生活,且这种状态持续6个月以上,就需要考虑是否为社交焦虑障碍了。一般来说,精神科医师会通过认知行为治疗来帮助患者,消除恐惧对象与焦虑反应之间的条件性联系,有时也会辅助一定的药物。

  就焦虑恐惧障碍而言,还有一种疾病是场所恐惧焦虑。这类患者恐惧的对象是特定的场所或者处境,虽然患者知道恐惧是过分的或不合理的,但仍然回避所害怕的场所和处境,影响了生活。

  如果有市民总是害怕在跟别人交往过程中给自己负面评价,或者持续惧怕跟他人打交道,而且持续时间6个月以上,作为精神科医师,我建议还是应该到专业医疗机构就诊,接受正规治疗。因为长远来说,社交恐惧症有可能造成患者远离社会、情感缺失等后果。如果只是因为性格内向、不喜欢或不擅长社交,还达不到社交障碍的范畴,别轻易给自己贴上“社交恐惧症”的标签。当然,平时也可以鼓励自己参加同事、同学、朋友的聚会,或其他志愿活动。(访谈专家:李永玺 ;记者:鞠圣娇)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