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刀划破我的胳膊时,我才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至少在伤害这件事上,我可以自己“当刀划主宰。”这是一个频繁自伤的初三女生小涵(化名)对我说过的话。其实,我对这样的话并不陌生,因为类似的话也经常出自其他患者之口,他们大部分都是青少年。
小涵和妈妈来到诊室时,她低着头,面无表情,跟我没有任何眼神和语言交流,但我注意到,这个小姑娘看起来很累。“快给医生看看,你自己都干了些什么。”门刚关上,小涵妈妈就撸起小涵的左袖子指给我看,手腕上一道道被小刀划破的伤口特别扎眼,有的已经结痂,有的似乎还在渗血。小涵妈妈无奈地说:“我真想不明白,她为什么会这样伤害自己。”这时,依旧面无表情的小涵开口了,她一字一句地说:“现在知道担心了,我每天都生活在痛苦中,只有刀割下去,血流了出来,我才能感觉到自己还活在这个世界上。”
专业上,我们会把小涵这种自伤行为称之为“非自杀性自伤”。非自杀性自伤是指个体出现不被社会认可,无明显自杀意图,在意识层面故意伤害自己的身体,并且不会造成致命危险的一系列反复、故意、直接、多样的行为表现。其行为有很多,比如划伤皮肤、烧伤、刺伤、撞墙、拽头发等,最常见的是切割皮肤。
当前,非自杀性自伤正严重影响着年轻人群体的心理健康,这其中,青少年是高发群体。由于青少年的身心发育尚不成熟、人格发育不健全,在承受创伤、挫折及不和谐的家庭关系时, 容易产生焦虑、失败、愤怒等负面情绪。这时,青少年往往把这种“自伤”行为作为缓解压力、获得关注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求救的信号。
如果你正处于心情非常低落的状态,迫切想要发泄情绪、缓解痛苦的需求和想法是没错的,但是用自伤来缓解,这种做法是不对的。不妨尝试一下其他更合适的方法来帮助自己,比如去运动一下、听听舒缓的音乐,或者和朋友倾诉一下,用这些方法来替代自我伤害的行为。
如果孩子出现自伤行为,他们可能正在遭受着心理疾病的折磨。早期的自伤行为往往有迹可寻,当家长发现:孩子身上出现不明划痕;即使天气很热,孩子仍穿着长袖或长裤;出现社交退缩、情绪异常波动等情况,一定要密切留意。如果遇到这些情况,家长应该仔细倾听孩子的烦恼,了解他们自伤的理由,并尝试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想法。当孩子无法我自调节时,家长要积极求助专业的心理卫生机构,带孩子接受系统的疏导及治疗。(访谈专家:顾镭 ;记者:张琪)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