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神分析理伦中全能感的四种表现:全能自恋、全能暴怒、彻底无助、被害妄想。
婴幼儿时期由母亲喂养孩子,孩子对母亲不同的回应方式所做出的反应表现为以上四种。
当一个婴儿呱呱坠地的时候,孩子认为自己就是整个世界,这个世界自己就是主宰,自己能掌控整个世界,形成了最初的全能感。
当婴儿发现了除自己之外出现了另外一个人,自己的喂养者——母亲,婴儿开始了对全世界能意识到的唯一的人开始了掌控,通过啼哭来表达自己的需要,母亲对孩子的回应方式使孩子的全能自恋演化成了以下四种方式:
全能自恋:当孩子的需要能够被及时满足,孩子的内心会认为自己是被爱的,有掌控力的,外界是受我操控的,我仍然是全能的!孩子形成的核心信念是自我信赖的!全能感得到维护!
全能暴怒:当孩子的需要没有得到及时满足,孩子就会表现出愤怒,以更加强烈的啼哭来引起喂养着的注意,如果这个时候得到满足,孩子的内心就会认为我只有以暴怒的形式才能掌控外界,我的全能感是有点受挫的,孩子形成的信念是我的被爱是有条件的,我只有通过暴怒才能掌控世界获得安全感!我的需要才能被满足,我才不至于死掉!
彻底无助:当孩子的需要经过长时间的啼哭还是没有得到养育者回应时候,这可能经过了暴怒阶段也可能是单纯的长时间啼哭,孩子就会失望,觉得自己不能掌控世界,觉得自己很弱小,很无助,自己是不被爱的,转而攻击自身,觉得自己不够好!全能感进一步受损,形成了不能自我信赖,自己很无能,很无助的核心信念!
被害妄想:当孩子的需要即时更久,孩子认为自己无法承受的时候养育者仍然没有回应,孩子濒临绝望,就会觉得外界是可怕的,自己是掌控不了外界的,外界可能由别人掌控,而别人不想满足自己的需要,不想让自己活着,想让自己死掉,因而产生了被害妄想,核心信念因此变成我是不安全的,我随时可能死掉,外界有人要害死我!
当孩子逐渐长大,意识范围开始扩大,就会逐渐的发现世界上出了母亲,还出现了父亲(这个代表着第三人和最初社会体系的人)与孩子的交互过程,是孩子与母亲最初形成的自我核心信念与外界博弈的初过程!对孩子来说,父亲代表了外界和社会,孩子初入社会的规则都是由父亲最初建立起来的!
孩子的成长呢就是带着自己最初与母亲建立的的核心信念与世界博弈的过程,是全能感逐渐受挫的过程!是逐渐发现世界上有许多人,这世界上的许多人都不是自己可以掌控的过程!全能感受挫,而核心信念不会变,全能自恋的孩子在屡次受挫后仍然是相信自己的,是内心充盈的!全能暴怒的孩子在屡次受挫后可能会发现暴怒并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可能会一直暴怒出现人际问题或是转向其他形式!彻底无助的孩子在屡次受挫后更倾向于自我攻击因而更容易出现抑郁自我毁灭。被害妄想的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更倾向于归因于外界的不可控力,认为外界在伤害自己,陷入被害者的困境,容易形成被害妄想症或者精神分裂!
成长就是全能感不断受挫的过程,从发现我能掌控世界变成我只能做好我自己的过程,接受外界不可控,接受别人跟自己不同,不再去试图掌控别人的过程,是发现世界真相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你是否能经受住考验,仍然是那个完好的最初的自己呢?
你的核心信念是什么呢?你经受住考验了吗?
愿你我都能认清世界的真相后仍然能拥抱世界,热爱生活,世界和我爱着你!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