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转载本站内容,请阅读版权声明,并注明文章出处: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官网。作者请署名: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宣传信息处。
会产生功能性精神障碍的病症——精神分裂症
日期:2013-06-28

    按照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根据占主导地位的临床表现,精神分裂症分为:偏执型分裂症,青春型分裂症,紧张型分裂症,单纯型分裂症,末定型分裂症;根据所处疾病的病期和预后分为:精神分裂症后抑郁,精神分裂症缓解期,精神分裂症残留期,慢性精神分裂症,精神分裂症衰退期。

    临床表现

  精神分裂症的表现涉及多个方面,会有各种各样不同的表现,但每一位患者的表现仅是其中的个别症状,并不是要具备所有的症状。如何根据表现进行诊断,祥见疾病诊断。

    疾病早期症状

  大部分病人属慢性起病,工作的积极性和工作能力下降、学生学习成绩下降,对人冷淡,与人疏远,对外界事物不感兴趣,对家人不知关心照顾,生活懒散,敏感多疑,性格改变等。部分病人可有失眠、头痛、头晕、无力、情绪不稳等不适感及神经症症状。部分病例可急剧起病,临床上多表现为突然兴奋、冲动,言语凌乱,行为紊乱,片断幻觉和妄想。

    思维联想障碍

  表现为思维联想过程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是精神分裂症最具有特征性的症状。

  患者整段的谈话或写作内容缺乏逻辑性,叙述不很切题,不能围绕谈话的中心思想明确表达意义,与其交谈有十分困难的感觉,使人感到迷惑不解(思维松驰)。语句之间缺乏联系,言语凌乱(思维破裂)。

  患者在说话时联想突然中断,脑内一片空白,之后转换为新的话题(思维中断)。同时感到思维被抽走(思维被夺)。在脑中突然涌现一连串的联想(思维云集或强制性思维)。有时感到脑子里的想法不是自己的,是外界强加的,是别人借自己的脑子思考问题(思维插入)。上述情况下患者伴有明显不自主感,不受自己控制。

  患者在思考时感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自己和他人都能听到(思维化声)。自己的想法被扩散出去,所有人都知道(思维扩散)。)

  患者的逻辑推理过程离奇古怪,荒谬离奇(逻辑倒错)。将一些普通的词句、动作、符号赋予特殊的意义,除患者外旁人无法理解(病理性象征性思维)。创造字、词或符号,并赋予特殊的意义(语词新作)。

  慢性患者和以阴性症状为主的患者,语量少,言语简单,言语内容贫乏,缺乏主动言语(思维贫乏)。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缺乏构成了精神分裂症的阴性症状群

    思维内容障碍

  主要表现为妄想。妄想是一种病理性的歪曲信念,这种信念与客观事实、所受教育水平、文化背景等不相符合,甚至荒谬离奇,但患者确坚信不疑,无法被说服,也不能亲身的经历加以纠正。

  妄想是精神分裂症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出现各种妄想,部分病人妄想非常突出。在疾病初期,患者对某些明显不合理的想法可能将信将疑,随着病情的发展,与病态的信念融为一体,自己不能识别。

  关系妄想、被害妄想是最多见的妄想,患者感到自己受到威胁,无根据地认为有人想陷害、破坏、谋害自己,进行跟踪、监视等(被害妄想)。患者感到周围发生的事都与自己有关,是针对自己的,认为周围的人都在说他、议论他(关系妄想)。患者感到自己的思维、情感、行为及躯体运动受外人或外界某种力量控制,不受自己的控制(被动体验,被控制感,影响妄想)。认为自己的想法和所做的事别人就都已知道(内心被洞悉感)。认为自己的父母不是亲生父母(非系统妄想)。坚信某异性对自己产生了爱情(钟情妄想)。坚信爱人对自己不忠,另有外遇(嫉妒妄想)。无根据地夸大自己的能力、地位、财富(夸大妄想)。突然发生,与患者的经历、现实环境无关的病理性信念(原发性妄想)。患者突然对正常的知觉体验产生妄想(妄想知觉)。

    幻觉

  幻觉指在客观现实中并不存在某种事物的情况下,患者却感知到他的存在,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

  最常见的幻觉为幻听,周围没有人说话,患者却听到有说话声。以言语性幻听多见,内容为评论性、争论性、命令性或思维鸣响(患者想到什么,就有一个声音讲出他所想的内容)是具有特征性意义的幻听,较持续存在的言语性幻听也具有诊断价值。

  其它类型的幻觉有视幻觉、触幻觉、味幻觉、嗅幻觉、内脏幻觉等。

    情感障碍

  患者对周围事物情感反应缺失,早期为细致的情感缺失,如对亲人的关心体贴(情感平淡),严重时对涉及自身利益的重大事漠不关心,对一般人都感到烦恼痛苦的事,患者无相应的情感反应(情感淡漠)。还可表现情感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无原因自笑,很难与患者进行情感沟通。上述症状为精神分裂症特征性症状。

    意志行为障碍

  表现孤僻离群、被动退缩、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整日无所事事,生活懒散,无高级意向要求(意志减退),工作、学习、交往没有兴趣,能力明显下降,社会功能受损。还可出现愚蠢、幼稚、怪异行为。

  较轻时患者表现少语、少动,行为迟缓,严重时不吃、不喝、不语、不动,伴肌张力增高(紧张性木僵)。在木僵状态时,可以突然出现兴奋、冲动、行为杂乱(紧张性兴奋)。紧张性木僵和紧张性兴奋组成紧张症状群紧。

    自知力

  自知力指对自己疾病和表现的认识能力。

  患者对幻觉、怪异的想法和行为意识不到是病,患者不能认识到自己精神活动有问题,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病态变化,否认有病,无自知力。

    疾病危害

  如未获得及时治疗,疾病症状给患者带来极大痛苦,患者日常学习、工作、生活能力受损,学生因学习能力下降而退学、休学,成人因工作能力受损而失去工作,对家人不知关心照顾,不能承担家庭的责任。有的发展到精神衰退状态,造成精神残疾。有时受幻觉、妄想、逻辑障碍、情绪障碍等精神症状的影响,患者可能出现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需要特别指出:精神分裂症得到及时、规范的治疗,绝大部分症状都可以缓解,可以避免发生不良的结局。

    疾病诊断

  与很多其他科疾病不同,由于精神分裂症目前病因未完全阐明,至今还没有确切的实验室检查或者化验结果支持临床进行诊断,作为诊断依据。一些量表的评估和实验室检查,可作为医生辅助诊断和确定严重程度参考,并可作为鉴别诊断的依据,不能作为确切的诊断依据。诊断的确定仍然要靠病史,结合精神症状以及病程进展的规律。

  如果没有明显原因,表现出上述感知觉、思维、情感、意志行为等多方面障碍,精神活动自身内部及与外界环境不协调,持续一定的时间,对异常的表现没有认识,要高度怀疑精神疾病的可能。

  目前在临床上常用的诊断分类标准: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疾病的国际分类法系统(ICD-10),美国分类法系统(DSM-Ⅳ)。

  根据中国精神疾病分类与诊断标准-第三版(CCMD-3),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如下:

    症状标准

  至少有下列2项,并非继发于意识障碍、智能障碍、情感高涨或低落,单纯型分裂症另规定:

  1.反复出现的言语性幻听;

  2.明显的思维松弛、思维破裂、言语不连贯,或思维贫乏或思维内容贫乏;

  3.思想被插入、被撤走、被播散、思维中断,或强制性思维;

  4.被动、被控制,或被洞悉体验;

  5.原发性妄想(包括妄想知觉,妄想心境)或其它荒谬的妄想;

  6.思维逻辑倒错、病理性象征性思维,或语词新作;

  7.情感倒错,或明显的情感淡漠;

  8.紧张综合征、怪异行为,或愚蠢行为;

  9.明显的意志减退或缺乏。

    严重标准

  自知力障碍,并有社会功能严重受损或无法进行有效交谈。

    病程标准

  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持续 1个月(CCMD-3),单纯型另有规定。

    排除标准

  排除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精神活性物质和非成瘾物质所致精神障碍。尚未缓解的分裂症病人,若又罹患本项中前述两类疾病,应并列诊断。

    疾病治疗

    治疗原则

  ①早发现,早治疗;②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绝大部分症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措施,药物治疗应作为治疗中重要的组成部分;③治疗时需足量、足疗程,并积极进行全病程治疗;④精神分裂症治疗是长期治疗,药物选择考虑症状、副反应、个体耐受性,同时考虑经济承受能力和可获得性;⑤药物的剂量应个体化,并随不同的治疗阶段进行调整;⑥患者会面临心理和社会问题,是疾病表现的一部分,也是病后的心理应激反应,通常要进行心理社会的干预;⑦家庭对患者的治疗、康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家属需要了解疾病知识,支持患者治疗,帮助选择正确的治疗途径;⑧精神分裂症治疗是长期治疗,患者和家属一定要掌握疾病的自我管理技能,防止反复发作,维持病情的长期稳定;⑨患者、家属、医务工作者建立良好的治疗联盟,共同应对疾病。

    药物治疗

  ①药物治疗可以缓解绝大部分症状,抗精神病药物治疗应作为首选的治疗措施;②第二代(非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应作为一线治疗药物选用,副反应相对较小,具有较高的5-羟色胺受体阻断作用,同时也阻断多巴胺受体,称为多巴胺/5-羟色胺拮抗剂。包括利培酮,奥氮平,氯氮平,喹硫平,齐拉西酮,阿立哌唑,帕利哌酮,氨磺必利。氯氮平因其副反应大,作为二线药物使用;③第一代(典型)抗精神病药物,应作为二线治疗药物选用,主要作用机制是脑内多巴胺受体的阻断剂,目前常用种类包括:氯丙嗪,氟哌啶醇,五氟利多,奋乃静,氟奋乃静,舒必利;④长效药物:主要用于维持治疗和服药依从性不好的患者。第一代药物长效针剂包括氟哌啶醇葵酸酯、氟奋乃静葵酸酯、哌普嗪棕榈酸酯,五氟利多为口服氟哌啶醇长效制剂。第二代药物利培酮、帕利哌酮的长效针剂已在我国应用。

    治疗疗程

  需要全病程治疗和全方位治疗,持续的药物治疗和心理社会干预。①急性期治疗:缓解主要症状,足量药物治疗,疗程至少4-6周;②恢复期(巩固期)治疗:防止已缓解的症状复发,使用原有效药物和剂量继续治疗,疗程至少3-6月;③维持期(康复期)治疗:维持病情稳定,防止疾病复发,坚持药物治疗,根据个体病情确定维持药物剂量,疗程不少于2-5年。有许多学者提出,对于停药复发者,应长期维持治疗。对于难治性、有严重自杀企图或暴力攻击行为的患者,建议持续维持治疗。总之,维持治疗的剂量和时间应个体化,与病期、复发史、疾病严重程度、缓解程度、环境、病前性格、既往用药的剂量和时间等有关,需综合考虑。④如停药,需密切观察病情,如有复发先兆,尽早恢复药物治疗。

    心理社会干预

  ①心理治疗:帮助解决患者的心理问题和危机干预;②技能训练:帮助患者恢复社会功能和掌握疾病的管理能力;③家庭干预:建立一个有利于患者疾病治疗和康复的家庭环境;④社区服务:为患者提供各种可能的服务,使患者能够适应在社区中的正常生活,促进患者身心的全面康复。

    疾病预防

  精神分裂症发病病因和机理尚未明了,本病的预防主要是早期发现、早期治疗、预防复发和防止发展精神残疾。不良的社会应激因素可以诱发本病发病和复发,应注意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适应能力。抗精神病药维持治疗,对防止复发和再住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应定期复查,坚持服用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注意社会功能锻炼,防止功能衰退和精神残疾。由于精神分裂症治疗是长期的治疗,患者和家属需要掌握疾病的自我管理技能,尽可能长期维持病情稳定。

  对于存在高危症状群的人群,对症状进行规律监测,对遇到的心理社会问题给予帮助。

  有研究资料显示,母孕期病毒感染,围产期并发症,幼年时不良应激,在精神分裂症发病中有一定影响。因此,注意母孕期和围产期的医学保健,注意婴幼儿心理健康发育。

    相关信息

    专家提示

  不要轻信除根治疗

  ①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复杂,尚末完全阐明,目前可以确定的一些影响因素,对疾病没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因此,目前的医学治疗水平只能对症治疗,达不到对因治疗即除根治疗;②精神分裂症有各种表现形式,患者可有一次发作或发作间歇期正常,不是在哪里获得了除根治疗;③实际上,我们日常有许多病如高血压、糖尿病等,都是对症治疗,不是除根治疗。不要因为疾病不能除根而惊慌失措;④慢性病,求治心切可以理解,但切忌有病乱投医,终止正规治疗。

  正确认识精神科药物

  许多家属和患者认为精神科药物能把人吃傻了或会有一些严重不良反应,而不接受精神科药物治疗,造成延误治疗。实际上,疾病造成的损害远超过精神科药物,定期门诊治疗,进行药物调整,选择合适的药物,可以避免严重不良反应的发生。

  正确认识精神疾病

  ①我们每一个人都不希望自己得病,无论是什么病。但是,得病是自然现象,我们无法选择不得病或得什么病,我们无法回避;②每一个人在遇到重大或严重的疾病时,自己和亲属都要经历几个心理阶段:吃惊、惊慌、不知所措;紧张害怕、否认;将信将疑、四处就医;内疚、自责及责备、遗憾及懊悔,伴随焦虑、抑郁、自卑、悲观;恐惧、害怕;最后,形成各种慢性适应、接受和面对;③实际上,我们身体的各系统都可能出现问题,都可能出现疾病。心理或精神也是一样,是我们身体非常重要的系统,同样也会出现问题,也会出现疾病,是回避不了的;④遭遇精神疾病和心理问题,大可不必惊慌失措、悲观,我们医学科技的迅速发展,带来了疾病治疗的迅速发展,只要我们积极面对,绝大多数预后都挺好,治疗方式既不复杂也不难。即使一时难治,只要不放弃,患者、家属、医生之间建立良好的治疗关系和治疗联盟,共同应对疾病,系统接受正规治疗,都会有好转,甚至达到治愈;⑤我们许多患者和家属,在面对疾病、战胜疾病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收获了很好的结果。我们的许多患者康复后,像正常人一样工作、学习、生活。   

    疾病护理

  ①尊重、理解、接纳、关心、支持、帮助患者;②正确认识疾病,支持患者积极治疗、尽早治疗和长期维持治疗,以达到长期的病情稳定;③促使他们积极参加社会性活动,以期减少或防止发生残疾。在此过程中,对患者多给予鼓励、肯定,根据患者的能力,与患者一起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不能操之过急;④学习疾病知识和治疗知识,帮助患者观察病情,及时应对病情变化,采取正确的应对策略,避免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伤害;⑤对于患者偏离正常的怪异想法、行为和幻觉等病态表现,通过治疗解决,避免强行争辩和校正,激怒患者或引起患者反感。

    疾病预后

  如果能够积极治疗,大部分精神症状可以得到控制。尤其早发现,早治疗,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接受心理、康复综合治疗,防止反复发作,可以避免或减轻社会功能损害。病程发展有持续进行和间歇发作两种主要形式。持续进行者病程不断发展,逐渐出现精神衰退,社会功能的缺损。间歇发作的病程在精神症状明显减退后进入缓解期,处于缓解状态的病人,有的患者精神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社会功能恢复;有的患者虽然精神症状基本消失,可留下不同程度的个性改变,工作和学习能力较病前降低;有可能再次发作。一般情况下,不经积极治疗有相当多的精神分裂症患者预后不佳。

  预后良好的因素包括:病前性格开朗,社会适应能力良好,急性起病,病程短,发病前存在明显的心理社会应激或躯体疾病,发病年龄晚,精神分裂症核心症状不典型,且具有鲜明的情感色彩,获得早期治疗,治疗效果好,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好,无反复发作史,无精神疾病家族史。反之预后不佳。

    疾病鉴别

  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疾病所致精神障碍

  躯体疾病和脑器质性疾病导致大脑功能紊乱,可出现精神症状。鉴别点如下:①精神症状出现的时间与躯体疾病密切相关,精神症状随躯体疾病的加重而加重,随躯体疾病的好转而好转;②仔细、连续了解病史和观察,可以发现躯体病症状;③体格检查和和实验室检查可发现相关的支持证据;④不会有精神分裂症特征性症状。

    药物或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

  某些精神活性物质(如兴奋剂、酒精等)及药物(如激素等)的使用,可导致精神症状出现。鉴别点:有确定的用药史,精神症状的出现时间用药密切相关。

    应激反应和适应性障碍

  存在明确的较重大的精神刺激,表现的精神症状与不良的应激体验相一致,病程相对短暂,没有持续荒谬离奇、脱离现实的精神分裂症样的表现。

    情感性障碍

  ①情感性障碍的躁狂状态与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相鉴别。躁狂状态表现情感高涨,活动增多,为协调性精神运动性兴奋,后者表现行为杂乱、愚蠢、幼稚,为不协调的精神运动性兴奋。②情感性障碍中抑郁状态与精神分裂症鉴别:抑郁主要表现为情绪低落、快感缺失、兴趣下降,思维联想迟缓,运动抑制。没有持续荒谬离奇、脱离现实的精神分裂症样的表现。

    人格障碍

  人格障碍是一种固定的情绪和行为模式,偏离常态,多发生自青少年,一般无精神病性症状。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