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转载本站内容,请阅读版权声明,并注明文章出处: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官网。作者请署名: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宣传信息处。
高血压的治疗与预防
高血压的治疗与预防
日期:2013-07-09

    高血压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脑卒中、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及慢性肾脏病是其主要并发症。国内外的实践证明,高血压是可以预防和控制的疾病,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明显减少脑卒中及心脏病事件,显著改善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效降低疾病负担。

    高血压的危害性与患者的血压水平相关外,还取决于同时存在的其他心血管病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以及合并的其他疾病的情况。

    高血压患病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女性在更年期前患病率略低于男性,但在更年期后迅速升高,甚至高于男性;高纬度寒冷地区患病率高于低纬度温暖地区,高海拔地区高于低海拔地区;与饮食习惯有关,盐和饱和脂肪摄入越高,平均血压水平和患病率也越高。

    高血压性脑出血(HCH)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一周内死亡率达20%~30%。出血后持续的高血压是高死亡率和不良预后的重要因素,因此预防和治疗的关键是控制血压。

    从生理和病生理角度看,降低血压可减少血流压力,减轻出血速度和出血量。但过度降低血压又减少脑血液循环,会产生不良后果。脑出血时因红细胞比积及红细胞膜微黏度升高和血肿的占位效应、出血部位的分流和颅内压增加,如果过度强调降低血压的处置,过快、过大降低血压,导致脑动脉灌注压下降,脑组织缺氧更为严重,加重脑水肿,甚至导致循环衰竭。

    高血压性脑出血(HCH)后,病人的血压会反射性增高,通常会大于患者既往的最高血压水平。一方面是由于机体原发的血压增加,是直接导致出血的病因基础;另一方面脑组织水肿引起颅内压增高和脑组织缺氧,使血压反射性增高。过高的血压使脑供血增多及动脉血管内压力与出血周围的脑组织压差增加,从而增加出血和水肿的程度,形成恶性循环。

    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的是最大限度地降低心血管发病和死亡的总危险,因此要求医生在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干预患者所有的可逆性心血管危险因素、靶器官损伤和合并存在的临床疾病。对于一般高血压患者降压目标是140/90mmHg以下,对于合并糖尿病或肾病等高危病人,血压应在病人能耐受的情况下酌情降至更低水平。

    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内科专家指出,高血压治疗的基本原则:

    1.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血压持续升高为特征的进行性“心血管综合征”,常伴有其它危险因素、靶器官损害或临床疾患,需要进行综合干预。

    2. 抗高血压治疗包括非药物和药物两种方法,大多数患者需长期、甚至终身坚持治疗。

    3. 定期测量血压;规范治疗,改善治疗依从性,尽可能实现降压达标;坚持长期平稳有效地控制血压。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