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力测验一章中,我们曾介绍了测定儿童智力发展的一些量表,这些量表也同样可以用在临床上,如WPPSI、DPDQ、DDST等。下面我们将要介绍一些专为临床使用而设计的量表,包括学习障碍的检测、儿童多动症的诊断、适应行为测验等。
二、儿童多动症的诊断
多动症是当今最令人感兴趣和最引起争议的儿童障碍问题。多动症是在1845年由德国医师霍夫曼(Henrich Hoffman)第一次提出的,直到20世纪50年代后期才开始广为研究。50年代人们感兴趣的是儿童的学习和行为问题,60年代对多动症进行了药物治疗,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议。
多动症的患病率约占学校人群的5%~10%,有的高达20%。患病率的不同是因为诊断标准和诊断者的方法各异,但研究者一致认为,患多动症的男性多于女性,男女患多动症的比例分别为3:1和10:1,并发现多动症与社会经济状况低下相联系。我国患病率与国外相近,但近十多年来有诊断过滥的现象。
(一)多动症的概念
多动症全称为注意缺乏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是儿童注意力缺乏、唤起过度、活动过多、冲动性和延迟满足困难等一系列心理、行为问题的总称。
多动症的最新临床诊断标准是1989年由美国精神病学会制定的,现摘录如下。
当与大多数同龄儿童相比,下列行为更为频繁,符合下面14条中的8项,并持续6个月的,诊断具有注意缺乏多动障碍。
①手或脚不停地动,或在座位上扭动(少年为坐立不安的主观感受)。
②即使必须坐好,也很难静坐在座位上。
③易受外界因素影响而分散注意力。
④在集体活动或游戏时,不能耐心地等待轮转。
⑤别人问话尚未结束,便立即抢着回答。
⑥不按他人指示做事情(并非故意违抗或不理解)。
⑦在做功课或玩耍时不能持久地集中注意力。
⑧一件事尚未做完,又做其他事情。
⑨不能安安静静地玩耍。
⑩说话太多。
⑾常常打断他人的活动或干扰他人学习、工作。
⑿别人对他说话,他往往没有听进去。
⒀学习时的必需物品,如书本、作业本、铅笔等常常丢失在学校或家中。
⒁往往不顾可能发生的后果参加危险活动,例如,不加观察便跑到马路当中。
1989年,我国中华神经精神学会通过的《精神疾病分类方案与诊断标准》(第二版)中,对注意缺乏多动障碍确定了以下诊断标准。
起病于学龄前期,病程至少持续6个月,具备下列行为中的4项的诊断为注意缺乏多动障碍儿童。
①需要其静坐的场合下难以静坐,常常动个不停。
②容易兴奋和冲动。
③常干扰其他儿童的活动。
④做事常有始无终。
⑤注意难以保持集中,常易转移。
⑥要求必须立即得到满足,否则就产生情绪反应。
⑦经常多话,好插话或喧闹。
⑧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
⑨学习成绩差,但不是由智力障碍引起。
⑩动作笨拙,精巧动作较差。
排除标准为:不是由于精神发育迟滞、儿童期精神病、焦虑状态、品行障碍或神经系统疾病所引起。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