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转载本站内容,请阅读版权声明,并注明文章出处: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官网。作者请署名: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宣传信息处。
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为患者守护生命之灯
南丁格尔奖章获得者:为患者守护生命之灯
文章来源: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
日期:2013-08-26
作者: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信息中心

    今年,我国有6位护理工作者获得本届南丁格尔奖章,她们平均从事护理工作的年限超过35年。在这6位获奖者中,有勇敢无畏,把青春年华和赤诚爱心献给精神病和艾滋病护理事业的护理实践者;有精益求精,为护理事业改革发展和护理人才培养呕心沥血的护理教育和护理管理者;有扎根海岛,多次完成重大卫勤保障任务的军中天使;有身体力行,感染、带动社会各界加入爱心事业的爱的使者……

解放军第261医院精神病科总护士长  蔡红霞.jpg

    解放军第261医院精神病科总护士长  蔡红霞
  病人总在心中
  “精神科护士总会做同样的梦,梦见病人跑了。我也不例外。今年参加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我就梦见一位病人逃离病房,惊醒后一夜睡不着。同一宿舍的女代表说,是不是你们精神压力太大了。我说压力肯定有,但做梦的真正缘由应该是,病人总在我们心中。”蔡红霞以此表达着自己的职业信念。
  在30年的护理工作中,她先后荣立一等功、二等功、三等功各1次,2012年当选为第12届全国人大代表,无数的光环让不熟悉蔡红霞的人产生了距离感。然而,只有患者知道,她,仍是那个面带微笑,在查房时习惯性的轻轻抚摸患者双手,给他们安全感的总护士长蔡红霞。
  1983年,蔡红霞从军队护校毕业后,被分配到原空军468医院精神科当护士。当初和蔡红霞一起分配到精神科的7名护士,相继离开,只有她始终守在临床一线,而且一守就是31年。说起原因,她的回答很实在,“一拨一拨都走了,总要有人留下来,而且这些患者需要我,新护士也需要有经验的人带(教)”。
  采访期间,记者发现,蔡红霞的头上、胳臂上、手上大大小小的伤疤清晰可见。面对记者的询问,她笑称,这是病人给她留下的纪念。一次,蔡红霞正给一位拒食病人喂饭,身后的一名患者突然冲过来,把蔡红霞的头向桌面猛烈撞击,使她昏了过去。在其他医护人员的救助下,苏醒过来的蔡红霞仍然坚持把饭喂完。
  不仅如此,蔡红霞帮助病人打饭时,曾被一位患狂躁症的女病人一脚踹在肚子上;给病人喂药时被吐一脸的口水;被男病人冷不丁抱起来亲吻……说起这些,她没有丝毫的怨恨和心酸。
  蔡红霞说,做护士这个行业,对待病人要细,特别是对待没有自知力的精神病患者,心要更细。一次,一位在外流浪的慢性精神分裂症病人被收住院,次日,蔡红霞发现病人弯着腰走路,问话不答,想到病人在外流浪,经常捡拾脏物吃,会不会是肚子疼?于是蔡红霞和另外两名护士将病人的裤子脱下,发现脓血便,很快患者便出现休克,被诊断为中毒性菌痢,及时救治后,病人转危为安。
  30年来,蔡红霞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向了工作,只有两次在校学习时放寒假回家过年,其余除夕夜都是在病房中度过的。在她看来,精神病患者因病失去家庭,成为社会负担,医护人员关心爱护他们,既是对生命健康负责,也是对社会应尽的一份责任。
  蔡红霞对于护理工作的热爱不仅体现在她对精神病患者的爱心、耐心和同情心上,更体现在其丰富的知识和精湛的技术上。为准确掌握精神疾病药物的副作用,蔡红霞曾不顾自己白细胞长期偏低,以身试药,亲身体验病人在服药后困倦、头昏、心慌、乏力等感受。第一次服药后,她便因药物不良反应重重摔下台阶。即便如此,蔡红霞仍咬牙坚持,并总结归纳出15条护理经验,在临床护理中发挥了很大作用。
  “今年,是我入伍的第34个年头。我选择了这个职业的同时,就已经选择了一个梦想,那就是继续帮助那些被阴霾笼罩心灵的患者重见阳光。”蔡红霞说。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原主任  成翼娟.jpg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原主任  成翼娟
  44年践行天使诺言
  一个人立下志向不难,难的是44年矢志不渝;一个人奋斗一时不难,难的是44年执着追求;一个人爱一时不难,难的是44年以仁爱人……四川省护理学会理事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原主任成翼娟就是这样一位践行南丁格尔诺言的天使。
  “我出生在一个医学世家,父亲是原华西协合大学博士毕业的外科医生,母亲是仁济高级护校毕业的护士。”成翼娟说,正是父母仁者仁爱的言传身教和潜移默化,让她从小立志从医,献身医学事业。
  19岁~34岁,成翼娟一个人背着药箱在四川盆地西北边缘的大山里,度过了最宝贵的青春年华。
  1968年,护校毕业的成翼娟被分配到四川省绵阳地区最边远的平武县水晶区黄羊公社医院。平武县地处四川盆地西北部边缘,海拔3000米,黄羊公社距离县城135里,境内山岭绵延,峰峦重叠,是羌、藏少数民族聚居地。在公社医院里,她发药、打针、手术、会计、当医生、做护士……内外妇儿无不涉猎。当她调离黄羊公社时,当地老百姓用背篼背上成翼娟的全部家当,送了一程又一程。
  在成翼娟多年职业生涯里,共遭遇过两次大地震。1976年,松潘—平武发生7.2级大地震。地震发生后,她的父母委托奔赴重灾区的绵阳专区医疗队寻找她,找到她时,她已在当地负责急救的医院,参与伤员救治数天。成翼娟断然拒绝了接她回城的要求,只是委托医疗队把她年幼的女儿带回去。在22年后的汶川地震中,成翼娟再次率领3000名护士直面危难,为保证护理质量、降低病人伤残率与死亡率作出了突出贡献。
  西藏与四川毗邻,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气压低,空气稀薄。1998年5月,成翼娟随原卫生部援藏项目第一次进藏。作为西藏自治区首届护理管理人员培训的4位老师之一,5天课程她负责2天,主要讲授护理质量管理实务。西藏自治区医院护理部主任、时任病房护士长刘晓琴回忆起当年的情景,依然赞叹不已:4位老师第一天进藏,刚上医院病房2楼,一位老师就因缺氧倒下送监护室抢救,成翼娟身体晃动了两下,但她扶住墙没让自己倒下。在最后半天课快结束时,她嘴唇发紫,脸色相当难看,却没说半句难受的话。因为严重的高原反应,下课时她的耳朵已经听不到了,她是在没有听力的情况下,坚持讲完了课……事后,她们把讲课酬劳全部捐给了西藏自治区护理学会,作为护理人才培养基金。
  1989年,四川省恢复高等护理教育,开设了护理专业自学考试。时任病房护士长的成翼娟率先报名,带动全病房护士一起读书。最终,她所在病房80%的护士在3年内取得了大专文凭。2007年12月,成翼娟被任命为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护理部主任,她一方面输送人才去国外攻读博士学位,培养小儿心脏外科、器官移植等特殊专科、专病护士;另一方面采取院内培养,继院内培养ICU专科护士后,先后在伤口造口、糖尿病教育、康复护理、PICC等12个专业培养多名专科护士。目前,该院大专及以上学历者占90.6%,远远高于全国及四川平均水平。
 

 香港医院管理局原总护理行政经理  林崇绥.jpg 

    香港医院管理局原总护理行政经理  林崇绥
  让专科护士破茧成蝶
  “工作不会使人的生命有意义,是人的生命使工作有意义。”面对记者的采访,林崇绥用南丁格尔的这句格言,概括了自己多年来从事护理工作的感受。
  1969年,林崇绥在香港伊利沙伯医院护理学校毕业成为注册护士,但日新月异的护理技术令她自感不足,她几次赴海外进修,直至取得护理学博士学位。1994年,她被香港医院管理局任命为总护理行政经理,负责统领护理实践、教育和服务管理等范畴,覆盖香港医院管理局辖下45家医院2万名护士。
  多年的护理教育实践让她认识到,护士除临床经验外,理论基础也很重要,只有提高学历,才能应对随时而来的病情变化。于是,她大力推动和支持本科和研究生护理教育发展等。上世纪90年代,香港医管局提交报告至卫生署,检讨护士教育,逐步改由大学开办护理学位课程。
  2003年,突如其来的SARS肆虐香港。专科护士在这场疫病的阻击战中大放异彩。“在应对SARS中,护理界又提升了一个层次。”林崇绥说。
  在SARS期间,那些迅速转入危重情況的病人,正是由重症监护专科护士照顾。“进入深切治疗(ICU)病房,仪器之多,如同布满天罗地网。医生无法全天候只照顾一名病人,便由一对一的ICU护士,不断观察病人的心跳、呼吸、药物反应、补液水平等。”林崇绥说,感染控制护士则要具备敏锐的侦查能力,懂得发问,追踪病人去向,发现病源所在;同时教导病人家属、医院同事免受感染。
  为培养护士的科研能力,表扬成绩突出的护士,她主张颁奖给利用空余时间进行护理研究的护士。
  其中一名得奖护士,给林崇绥留下很深印象。
  曾经,小产婴儿在香港是个禁忌。医生、护士为免母亲接受不了,或者因为迷信,会尽量避免提及相关事宜,更不必说让母亲看看夭折的幼婴。而一位赞育医院的护士长在广泛翻查国外文献,并访问了多位曾经小产的母亲后才发现,她们虽然伤心,却都希望看看自己不能生存的骨肉。于是,她为宝宝整理好容貌,并为他们穿上丝缎做成的小衣服。母亲见到子女安详的面容,伤痛的心情得以舒缓。
  早产儿虚弱的身体也常常让父母不敢触碰,恐怕伤到孩子。有护士研究过,把早产儿贴近妈妈的胸怀,就像小袋鼠能经常听到母亲的心跳,会更有助孩子建立生存的信心。
  林崇绥还积极为专科护士争取权利和地位。如今,香港的专科护士可以开诊所,截至2007年年底,已有21所专科医院和40间由护士带领的诊所任命超过200名专科护士和600名资深护师,由他们为病人提供服务。
  为了让专科护士的技能造福更多患者,林崇绥在更大范围内推广专科护士教育和培养。2007年,广东省卫生厅与香港医管局在广州签署联合培养专科护士协议书,在接下来的4年里,香港共帮助广东省培养了12个专科的614名专科护士,促进广东省高学历、高职称和高年资护理人才的合理配置和有效使用。

  解放军第413医院麻醉科护士长  王海文.jpg

    解放军第413医院麻醉科护士长  王海文
  “千岛百哨,我的青春在这里”
  24年,56个海岛、120多个哨所、70多个村庄,巡诊送药300余次,累计航程10万公里,先后参加抗击非典、亚丁湾护航、“和谐使命”等12次重大卫勤保障任务。寥寥几组数字,浓缩了王海文的青春时光,也成为她工作的剪影。
  “我的父亲是一名水兵,受他影响,我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光荣的海军战士。”在采访中,王海文以此解释她与大海的渊源。也因此,1989年,当她以全优的成绩从护校毕业时,毅然放弃了在大城市大医院的工作机会,选择了舟山,这个父亲曾经生活、战斗了30年的海岛。   
  “从最偏远的小岛、高山上的哨所,到大海中的军舰、风浪中的渔船,都是我们保障服务的范围。”在王海文看来,海岛交通不便、物资缺乏,医疗条件十分有限的工作生活环境是常人无法想象的。
  一次,王海文在门诊部值夜班,一位脸色苍白的小战士来看病。小战士在训练中摔伤了右脚,伤口已经溃烂。“当我责怪他没有及时来治疗时,小战士忍住眼泪告诉我,他从我国最东边的东福山岛赶来,中间转了好几次车船,出来这一趟足足花了5天……”王海文说,那一次,她是一边掉着眼泪一边帮小战士处理完伤口的。
  从那以后,王海文不仅利用周末时间参加了高山海岛医疗服务队、舟山红十字会千岛巡诊队,而且每次遇到从小岛上来的就医官兵,她总是护理地更加精心。一次,一名脸部烫伤的战士入院后拒绝与人交谈,每天望着窗外发呆。为帮他打开心结,王海文悄悄地把他塞在床下的脏衣服拿去洗。第8天,当王海文把干净的衣服放进他柜子时,小战士终于说了声“谢谢”。此后,王海文常利用业余时间跟他讲恢复治疗的相关知识,谈人生道理。出院时,这名战士逢人就说:“在海文大姐的帮助下,我不仅治好了身体上的创伤,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积极的面对生活、面对挫折。” 
  王海文说,她常常想起南丁格尔的灯,那个瘦弱女子提着一盏小小的油灯,在黑暗中散发着微弱的光,从熟睡患者身边轻轻走过。正是那微弱的光,点亮了她前行的路。
  2009年10月,海军东海舰队首次参加赴亚丁湾、索马里海域护航任务,王海文第一时间递交了申请书,成为执行远洋医疗保障的护士。“护航之路风高浪急,船舱内高温、高湿、高盐、高噪音环境对人的生理、心理承受力都是巨大考验,有时遇上恶劣天气,大家吐完饭了吐胆汁。但作为医护人员,我们坚持到各战位巡诊、开展心理疏导,详细地记录各种条件下,官兵晕船反应的数据和心理变化。”在6个月的护航任务中,王海文先后撰写《远航编队救护所护理工作探讨》、《医院船手术室护理工作探讨》等20余篇护理学术文章。
2010年8月,王海文又主动报名参加了“和谐使命—2010”任务,赴孟加拉、塞舌尔、吉布提、肯尼亚和坦桑尼亚5国进行医疗援助服务。作为医院船手术中心的护士长,王海文最忙的一天要保障13台手术,很多时候都要工作到凌晨。王海文坦言,最大的感受不是疲劳和辛苦,而是自豪和荣誉感。

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  王克荣.jpg

    北京地坛医院红丝带之家护士长  王克荣
  帮助更多艾滋病患者
  “我热爱传染病护理工作,从走上护理岗位那一天开始,就立志做一名好护士。”在庄严的人民大会堂里,代表南丁格尔获奖者上台发言的王克荣,表达的仍是最朴素的愿望。
  自1984年参加工作以来,王克荣参加过26种传染病的临床护理工作,经她护理过的霍乱、乙肝、出血热等不同类型传染病患者超过5万人。自1997年起,她开始投身于艾滋病患者的关爱支持护理工作。
  多年来从事艾滋病患者护理工作,王克荣明白,这个群体比一般传染病患者有着更大的心理压力,需要更多情感上的鼓励和支持。她曾接触过一名30多岁的女病人,患病后,亲朋好友都疏远了她,而王克荣基本每天都到病房陪她聊天。这种陪伴给了病人很多宽慰,她主动给王克荣讲自己的故事,并要求王克荣帮她带报纸看,了解周围发生的新鲜事。
  不久,这位女病人永远地走了,临终时她非常平静,并提出将自己的遗体捐给医学研究使用。“她说,医护人员给她的照顾让她非常满足,她要回报社会。她的这一决定让我重新认识了护理工作的意义和一名护理人员的价值。”王克荣说。
  王克荣手机通讯录里,至少存了700多位患者的电话。王克荣说,她的手机常年24小时开机,多年来从未换过号码,就怕病人需要时找不到她。
  2010年3月,艾滋病患者小夏因为一场车祸造成股骨粉碎性骨折,被紧急送到最近的一家二级医院治疗。在大家紧急为他准备各项手术措施时,一张术前例行检查的化验单,让所有医护人员停下了手中的工作:患者是HIV阳性,而这里的医护人员从没有为艾滋病患者做过手术!
  小夏认为自己在这所医院获得救治的可能性很小,于是忍住疼痛拨通了王克荣的手机。接到电话后,王克荣仔细询问了小夏的病情,初步护理评估后,她马上与北京地坛医院医务科取得了联系。最终,在北京市卫生局的协调下,北京地坛医院紧急成立专家救治小组,及时为小夏实施了干髓内针固定手术。
  手术很成功,小夏在出院前一天来到王克荣的办公室,高兴地说:“等我的腿完全康复后,我要成为一名志愿者,去帮助更多的人。”
  “帮助艾滋病患者,仅靠我一个人的力量是不够的,需要更多人参与其中。”王克荣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成立于2005年年初的北京红丝带之家,是该市第一家为艾滋病患者和家属提供心理支持和服务的社会团体。王克荣就是这个“家”的大家长。在位于北京地坛医院门诊一楼的红丝带之家,热线咨询电话此起彼伏响个不停。值守这个热线电话的志愿者中,许多人就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患者。
  仅2010年,王克荣和红丝带之家工作人员、志愿者就为来访的4800余名门诊患者提供了心理支持、关怀和服务,对40余名新感染者进行了危机干预,对280余名住院患者进行了艾滋病相关知识培训,自发为50余名贫困艾滋病患者捐钱、捐物,总价值约8000余元。
  虽然荣获南丁格尔奖章,但王克荣说,她依然是千千万万护理岗位上的普通一员。2005年年初,英国贝利•马丁基金会将贝利•马丁奖授予王克荣,表彰她在艾滋病基层护理中所作出的突出贡献。2010年,她荣获全国先进工作者荣誉。

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医疗服务部主任  邹德凤.jpg

    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医疗服务部主任  邹德凤
   医院里的超级义工
  “自从16岁当上护士,成为一名白衣天使,41年的护理生涯中,南丁格尔始终是我的人生导师。我在与病人的接触中懂得了尊重和爱,理解了南丁格尔精神最深层次的内涵——献身精神。”说起最钟爱的事业,邹德凤显得深情而庄重。
  1992年,邹德凤调任新组建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长。在社区工作中,她发现社区里瘫痪卧床老人、孤寡老人和植物人的护理是一个困扰其家庭的巨大难题。邹德凤尝试利用休息时间主动登门提供护理,每周定时上门为他们擦身翻身、做按摩操。在照顾过的169名老人中,她陪伴许多人走过人生最后一段旅程。
  2009年年底,邹德凤被调入南昌大学四附院医疗服务部担任主任。长期的社区护理工作实践让她认识到,要让社区里更多的群众得到关爱,必须要有一支社区医护志愿服务队伍。2002年,她找到江西省红十字志愿护理服务中心,并迅速成为中心的骨干分子。在她的倡导和组织下,成立了第四附属医院志愿服务队。服务队主要在医院、社区、学校、火车站、福利院等公共场所,为群众提供健康服务、就医帮扶、救护培训、临终关怀等志愿服务。
  熟悉邹德凤的人介绍,成为志愿者后的11年里,每到周末,她都会带队进社区,挨家挨户上门看望病患和孤寡老人,她的足迹,走遍了所在社区的每一条街、每一条巷、每一栋楼、每一条楼道。最有说服力的是数字。11年中,为了看望病患和孤寡老人,她徒步走过的路程累计达2.5万公里,相当于走完了两段长征路;徒步登上3.5万层楼,相当于12座珠穆朗玛峰。
  11年来,邹德凤累计做义工达1.9万个小时,超出红十字志愿者最高奖项“终身志愿者”标准整整5倍(终身志愿者的标准是3000小时),成为江西省数一数二的超级义工。
  截至去年11月,邹德凤的志愿服务队成员已达1600多人。令邹德凤颇为自豪的是,这个团队,有3名医学博士、上百位医生,还有一大批公务员、各行各业从业人员,以及在校学生。多年来,他们累计服务对象60多万人次,获得团体及个人奖项40多项。
  南大四附院心内科和中医科护士长毛祚燕,是邹德凤团队的资深骨干之一。“我1992年来到四附院,听大家说这里有个南丁格尔式的好护士。对我触动最大的,是有一次跟着她到社区、敬老院,老人们见到她,就像是见到了亲人、见到了救星。她身上那种人格魅力,深深地感染了我。2002年,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加入了志愿团队。”后来,在她们的共同感召下,毛祚燕所在科室近30名医护人员,有90%都加入了这个团队。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