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转载本站内容,请阅读版权声明,并注明文章出处: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官网。作者请署名: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宣传信息处。
学者:中国已处于低生育阶段 全面二孩难改老龄化趋势
文章来源:
日期:2016-11-24
作者:

  (转自:凤凰财经)

  人口圆桌:总和生育率之辩

  中国人口总和生育率到底多少?从1991年开始,各界为此便争论不休,今年10月国家统计局公布2015年1%人口抽查结果时,这一持续了20多年的争论达到高潮。1.047的超低生育率,如巨石入水,激起大浪。

  总和生育率(TotalFertilityRate,TFR),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平均每位育龄妇女(15到49岁)的生育子女数。人口学一般将总和生育率2.1界定为世代更替水平,也就是保持人口总量不增不减的水平。2010年世界平均总和生育率为2.5。同年中国第六次人口普查(通称“六普”)显示,总和生育率为1.18。围绕这个数据,也跟今天的1.047一样,存在“到底有多准”的质疑。

  第一财经记者为此专访了三位知名人口学者,中国社科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人口统计室主任王广州认为,1.047的总和生育率确实偏低,但反映了中国人口生育水平持续走低的真实趋势。他呼吁国家统计局开放更多人口普查和抽查的原始数据,使总和生育率的测算更加准确。

  在中国人口学会会长翟振武看来,1.047的总和生育率是抽查数据直接汇总的结果,跟实际相比严重偏低,他认为实际的总和生育率在1.5到1.6之间。

  统计学博士、人口与未来网站联合创始人黄文政认为,1.047的总和生育率确实偏低,去年实际总和生育率不超过1.4。这已经属于超低生育水平,值得警醒。

  三位学者一致认可的是,中国确实已经处于低生育阶段(具体多低观点各异),全面二孩政策的实施不会改变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

  黄文政:1.047敲响低生育危机警钟

  三因素导致总和生育率偏低

  第一财经: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1%人口抽样调查,2015年总和生育率为1.047,这个数据可信吗?

  黄文政:2015年1.047的总和生育率比料想的还要低,可能有三个原因。

  一是进度效应。2015年女性平均生育年龄比2014年高了近1岁。这可能是因为大学扩招、城市化和单独二孩推迟平均生育年龄。

  二是抽样误差。从2000年到2014年,国家统计局各年抽样的生育率上下波动在0.1左右。这种波动很大一部分来自于抽样误差。

  三是漏报。这个现象在普查年份甚至更严重一些。但无论是从小样本的核查还是人口普查数据回测来看,漏报率有限。

  上述问题在其他国家也存在,只是漏报率可能要低些。因为其他国家很少大幅调整生育率,中国1.047的数据与其他国家的生育率基本可比。由于中国出生男女性别高出正常水平约10%,就繁衍来说,中国的1.047只相当于其他国家的1.0。

  但即使不下调5%,中国1.047的生育率也低于世界银行最新2014年所有其他199个国家和地区。中国台湾、中国香港、新加坡、韩国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地区,这些地方大多在鼓励生育,更没有把一孩当成默认生育状态。而根据各种生育意愿调查,中国农村家庭的生育意愿都要低于韩国。

  第一财经:你认为中国2015年实际的总和生育率会是多少?

  黄文政: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回测得到的2000年~2010年的生育率,只比对应的抽样调查生育率平均高出3%,最高不超过10%,说明在2000年到2010年的抽样调查中,漏报率应该低于10%。

  但即使把2015年漏报率放宽到15%,再假设2015年的抽样恰好往低偏差了0.1,那么2015年的生育率也不到1.3。另外,很难想象女性推迟生育降低生育率的幅度会达到0.1。因此,即使去除推迟生育因素影响,生育率也难以超过1.4。

  年出生人口数据上调过高

  第一财经:2015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当年出生人口为1655万,去年抽查的结果推算出年出生人口只有1100多万,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差距?

  黄文政:我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国家统计局将年出生人口向上调整得过高了。

  人口普查和抽样调查的目的就是了解人口和生育状态。之所以花费大量人力财力这么做,就是因为其他数据源本身不系统、不准确。如果因为调查数据不符合某种需要,就用其他数据来大幅调整,就相当于否定人口普查及其调查的意义。在这方面有非常深刻的教训。比如,2000年人口普查的生育率为1.22,但最后却借用教育数据调整到1.8。从2000到2010年,这个被调整到1.8的生育率数据一直被当成官方数据,严重误导了人口政策。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回测得到2000年的生育率仅为1.34,虽然高于1.22,但远低于调查后的1.8。

  从历史数据来看,每年公布的出生人口数据存在高估倾向;2000到2010年每年公布的出生人口都要比2010年人口普查中对应的出生人口高出几十万到几百万不等,这个幅度远远超过了夭折带来的差距。比如,2002年公布的出生人口为1647万人,但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中的8岁人口(生于2002年)仅1367万,相差280万。

  由于各种数据源都有偏差,合理的做法是只比较同类的数据。按此原则,无论是抽样调查生育率、出生人口变化还是卫生统计的户籍活产数,都显示,生育率在不断走低,现在更是处于极低水平。

  在社会科学中,人口统计和预测相对简单,只要没有外部干扰,可以做得很准确。但在中国,最基本的总和生育率都扑朔迷离,这个值得反思。

  2018年后出生人口开始快速下降

  第一财经: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之后,对中国人口会有什么样的影响?

  黄文政:退一万步来说,即使未来把生育水平一直维持在1.6,那么经过两代人(大约55年),总人口就减少了48%,这根本不是一个可持续的生育水平。这种人口趋势对中国的发展将是釜底抽薪。

  全面两孩政策后,2017年将是出生高峰,但出生数很难超过2000万。从2018年开始,出生人口将明显下降。一是因为堆积生育效应弱化;二是未来十年育龄高峰期的妇女数量会锐减40%。

  王广州:生育政策调整无法改变人口减少大势

  推迟生育可能导致总和生育率测量失真

  第一财经:国家统计局去年1%人口抽样调查结果显示,2015年总和生育率仅有1.047。你怎么看这个结果?

  王广州:因为国家统计局目前没有提供更多原始数据,所以也不太好判断。从现有数据来看,去年1%抽查的整个人口分布跟六普是差不多的,只是峰值低得多。

  去年总和生育率的抽样调查结果偏低,其中一个因素可能是推迟生育的影响。过去20年,中国女性的初育年龄不断推迟,已经从22岁推迟到26岁,这就会导致调查出来的总和生育率出现失真。

  第一财经:1.047的总和生育率报出来之后,有不少人质疑,认为去年的1%抽样不准,出生人口存在大量漏报。你怎么看这种说法?

  王广州:在判断抽样准确率时,有两个问题值得我们关注。首先样本量是不是足够大,2015年是1%抽样调查,这个样本量足够大,就不太可能是抽样误差造成的。那就可能是第二个问题——非抽样误差。非抽样误差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无回应,你问了,他没有回答,你没得到他的数据。另一种是瞒报漏报。这两种应该都在一定程度上存在,但是具体有多少,还很难说。

  原始数据需要进一步开放

  第一财经:你认为去年实际的总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呢?

  王广州:首先我觉得对于2015年1.047的总和生育率,现在不太容易判断它的准确度有多高。因为统计局目前所给出的汇总数据还不足以做一个科学的、准确的判断。但是有一点很清楚,无论它的漏报率有多少,至少它反映出的趋势是真实的,生育率持续走低的趋势,出生人数并没有出现大幅度的反弹。

  就我个人的研究,去年的总和生育率既不会有1.047这么低,也不会有1.6那么高,具体是多少,需要把所有的原始数据掰开揉碎,仔细分析年龄队列、孩次结构等,才能最后做出判断。

  第一财经:过去很多年,围绕着总和生育率争论非常多,一直持续到今天。什么原因会出现这样一个反常情况?

  王广州:从技术上来说,要得到相对准确的总和生育率并不难。只要知道各个年龄组育龄妇女的数量,以及她们在某一年度生育孩子的数量,就可以算出该年总和生育率。因为人口数据有非常严格的对应关系,不是你想说多少就有多少。

  中国有一个情况,历次人口普查和抽查的原始数据开放不够,这就导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们希望统计局能够将原始数据更多开放给人口学者,通过对原始数据的深入研究,可以得到相对符合实际的总和生育率。

  低生育率趋势难以改变

  第一财经:对去年的总和生育率,有学者认为是1.4,也有学者认为是1.5或者1.6,这会影响对人口大势的判断吗?

  王广州:不管是1.4还是1.6,都是比较低的生育率。尤其是去年在单独二孩放开之后,生育率还是这样的形势,而且一孩生育率显著降低,这都表明,中国的低生育现实毋庸置疑,低生育率趋势难以改变。对这个人口大势的判断应该没有什么争议。

  第一财经:现在每年的出生人数似乎也很难确定,比如去年,按照1%抽样调查计算出来的出生人数是1100多万,卫计委的住院分娩数据是1454万,但是统计局公布的是1655万。数字之间差距很大,为什么?

  王广州:你提的这个问题很关键,如果说抽样调查结果不准确,那么怎么调整才是准确的?调整到多少?调整的理由是什么?这个都需要做慎重科学的研究,要进行大量的数据分析。

  我们刚刚启动一个研究课题——《人口统计调查国际前沿理论及在中国应用》,希望通过深入研究能够有助于提升中国的人口统计质量。

  第一财经:全面二孩政策实施之后,到底会对中国人口有什么样的影响?

  王广州:因为还没有最新的数据,我基本还维持此前的测算。全面二孩后每年新增出生人口最高不超过500万,出生人口总数在2100万左右,最高年份应该是在2017年。此后,年出生人口就开始逐步下降。总的来说,全面二孩对于缓解老龄化作用十分有限,未来少子化和快速老龄化并存的人口结构继续存在。

  综合考虑生育推迟、生育意愿低迷、育龄妇女数量减少等多种因素,从大的趋势来说,未来确实面临人口可能迅速减少的风险,生育政策的调整已经改变不了这个大的趋势。

  翟振武:2018年会是出生人口最高峰

  1.047的总和生育率未经任何修正

  第一财经:根据统计局1%人口抽查结果,2015年中国总和生育率为1.047,你怎么看这个数据?

  翟振武:对这个数据我并不感到很惊讶,因为过去多年来,从统计局各年调查的原始数据看,中国的总和生育率一直都比较低,从1.1到1.25左右,六普是1.18。但这些数据是调查数据直接汇总的结果,没有经过任何修正和调整,漏报什么都没有考虑,它跟中国实际的总和生育率有很大差距。

  第一财经:那你认为实际上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到底是多少?

  翟振武:大家都知道,人口抽样调查的原始数据漏了大量的出生人数,只不过漏的程度是多还是少,大家仍在讨论,但这个数一定是漏了。为什么这么说呢?我有几个证据:

  按照六普结果,2010年当年出生人数为1379万,根据统计局千分之一调查结果,2011年1岁的人口是1441万,2012年2岁的是1555万,2013年3岁的是1684万,2014年4岁的是1721万。这个数据一直在稳定地增加,这就说明,出生人口当年漏报严重。

  从户籍数据和分娩数据也能证明,过去几年,中国每年出生人口数量至少都超过1600万,这基本没有什么可以质疑的。

  所以,我们判断和估计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在1.5~1.6,这是有很好的数据和证据支撑的。

  第一财经:从统计局原始数据显示的1.047到你认为的1.5~1.6,差距如此巨大,到底是什么原因?

  翟振武:零岁组人数调查不准确,这是人口调查的通病,各国都有漏报,只是漏的程度不同。

  零岁组不容易调查,小孩子在家里养着,漏报是很正常的。另外,中国的流动人口规模太大,也容易造成漏报。还有中国多生孩子要罚款,所以就更倾向于瞒报。这三个原因就使得中国的人口调查中零岁组的漏报率特别高。

  全面两孩后总和生育率最高可达2.1左右

  第一财经:全面二孩放开,你觉得到底能增加多少出生人口?

  翟振武:根据我们的测算,全面二孩放开之后,出生人口每年可以增加三四百万,加上原来的大约1600万,每年出生人口最多2000万。这样算来,全面二孩政策之后,2018年是年出生人口的最高峰,总和生育率会上升到2.1左右,此后四五年会逐步下降,到1.8、1.7左右。

  第一财经:你曾经发表论文说,全面放开二孩之后年出生人口可能最高到4995万,跟现在每年出生人口最高2000万差距好大。怎么会有这样大的差距呢?

  翟振武:那个研究假设是2012年放开全面二孩,而且是没有单独二孩的过渡,一步放开。没有过渡与人口年龄结构这两个条件的变化对于出生人口数量的影响是巨大的。

  从50年代到70年代前半期出生的人口是中国人口的大头,政策每推迟一年,这个大头就往上移,年龄越大再生育的可能性就越低。所以2016年全面放开二孩政策跟2012年放开的假设相比,目标人群的变化非常大。同时,生育意愿也在随年代不断发生变化。

  全面放开对生育率影响非常小

  第一财经:根据你的研究,什么时候全面放开生育比较合适?

  翟振武:现在全面二孩刚实施不到一年,我觉得还应该稳定一段时间。至于将来,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生育率从累计释放的高峰上回落后,可能还会继续降低,会逐步走向欧洲的水平。那时候,全面放开生育,包括鼓励生育的政策可能都会实施。

  事实上,我认为政策继续放开,对生育率的影响非常小了。即使再放开,很多人也不可能生三个四个,毕竟影响生育率的不光是政策,还有很多其他因素,比如子女照料、女性就业、城镇化等。

  第一财经:未来会不会出现生育率持续走低,鼓励无效的结果,比如说像韩国那样?

  翟振武:也有可能出现那种情况,像韩国,怎么鼓励生育率也上不来。但也可能出现生育率重新走高的情况。

  我相信人类发展自我繁衍的能力,不像马尔萨斯那么忧虑地球上站满了人,也不担心人类会因为低生育率而走向灭亡。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