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需转载本站内容,请阅读版权声明,并注明文章出处: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官网。作者请署名:聊城市第四人民医院宣传信息处。
购物成瘾者的心理原因分析
日期:2013-07-09

    随着电商平台的发展壮大,越来越多的人将购买商品的方式由传统的去商场购买转为了网购,还有很大一部分人已经将网购演变成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像每天必须刷牙洗脸一样自然,说得好听点是“生活习惯”,说得难听点就是“网购成瘾”。
    短短几年间,网购就侵入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一些不能正确处理网购与日常生活关系的人,因自己的“网购成瘾”造成了自己的生命悲剧。就像2013年6月18日的那条新闻所讲述的:一名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学院的20岁女孩,由于网购成瘾,将自己两年的学费3万元全部用来网购,无颜面对父母,从而在学校13层的宿舍楼跳下,草草地结束了自己年仅20岁的生命。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一些人网购成瘾而不自制呢?相关专家告诉我们,心理因素占很大一部分原因:
    1、 网购能让人体验成就感
    如今网购风生水起,“促销”、“折扣”、“最低价”等字眼是热门购物网站的必备“杀手锏”,随之也诞生了一个新群体:秒杀族、网购达人。
    喜欢网购的人们,时常沉浸在“流畅体验”中,眼疾手快、情绪高亢,全然不知一晃几个小时就过去了。“流畅体验”也是心理学的一个概念,是指对某一活动或事物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并能推动个体完全投入其中的情绪体验,是个人能力与任务难度相匹配时所产生的内在享受。高度的喜悦感是“流畅体验”的典型特征,此外还表现为注意力高度集中,拥有对行为和环境的控制感,焦虑和约束感相应大减。当个人购买意愿强烈、对网购信心足的时候,更是如此。
   2、 网购能减轻人的孤独感,使人有归属感
    研究发现,孤独感强的人更可能“网购”。卖家什么都想兜售,而对于买家来说,也许只是想买份快乐!网购能消解孤独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参与“战斗”的绝非一人!通过“评价详情”,可以知道某店的商品描述符合度高低、服务态度好坏、发货速度快慢等;通过“成交记录”,不仅能够知道商品是否畅销,还能了解到买家的身份,甚至能了解到下过单的买家还一并选购了其他什么商品——看似单打独斗的网购实际是一种群体行为,除了商品,购物者还获得归属感、亲密感、自我认同感。
    3、网购能使人减轻压力,放松娱乐
    有些人购物成瘾,家中堆积着很多自己用不上的物品,十几件未穿过的毛衣、8件羽绒服、几十双鞋子……购物成瘾也被称为“购物强迫症”。在不同的国家,购物成瘾者约占总人口的1%到7%。
    研究认为,购物成瘾者通过这种不可控制的、强迫性的购物行为,其实是想达到某种情绪修复的目的,如成就感、刺激感、愉悦感,从而缓解工作压力和紧张情绪,并获得象征性的自尊感。慢慢地,起初的新鲜和刺激,变成了后来的习惯和依赖。也就是说,他们的购物行为是对负面情绪的一种补偿,其“娱乐”的目的多于对购买物品本身的需要。随着购物成瘾者越来越习惯于通过这种方式来获得积极情绪,购物最终会成为不可抑制的痴迷和渴望。其后果往往比较严重,除了经济受损外,也经常附带其他的心理伤害以及亲密关系的受挫。
    网购比实体店购物更容易冲动,很容易让购物成瘾搬家到网上。有研究指出,40%的网上消费属于冲动型消费。这是因为网购通常操作容易(一次“点击”就是购买了)、没有社交压力(花钱多少只有自己知道)、没有搬运压力(大包小包不用愁,快递统统送上门)、不用现金(就好像不是花自己钱一样),这就非常容易勾起人们的购物欲望。网购中的“秒杀”简直可称为“冲动购物发动机”。通过渲染万人争抢的气氛,看似非常超值的价格,将人们内心冲动的小火苗迅速燃成熊熊大火。同时,秒杀成功带来的快感和成就感也被发挥到了极致,愈发让人欲罢不能。此外,网购和社交媒体的结合使得网购的物品多了一层向别人炫耀的功能,这也让一些注重自我形象、喜欢自我展示的年轻人义无反顾地跳入冲动的魔沼中。
    了解了以上网购成瘾的心理原因,当你再网购付款的时候,你是不是要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我是不是在追求一种莫名的成就感?我是不是在补偿最近的孤独感和失落情绪?我是不是有网购成瘾的倾向?面对电商的促销“轰炸”,你hold住了吗?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