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购物、网上学习、网上约会、网上恋爱、网上情人,当今社会有一部分人几乎把生活中所有的除了不能在网上完成的吃、喝、拉、撒、睡之外的事情都挪到网上来做了,这听上去似乎很小资,喜欢在网络上做所有事情的人定是比凡人更高明些,有他自己独立出众的一面。事实真的是这样吗?据我国2010年的一项调查,当时我国未成年网民就有1650万,而这1650万中14.8%的未成年人,不仅爱上网,而且上网成瘾,难以自拔,已经引发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据2007年韩联社的一篇报道,韩国一家机构的调查显示:韩国19岁以上男性中,有14%具有“网瘾”倾向,而且这些人中大多数人患有严重的人格障碍。从“网络成瘾倾向人群”的人格障碍种类来看,“逃避型人格障碍”人数最多,达到26人,其后依次为“被动攻击型人格障碍”(20人)、“表演型人格障碍”(19人)、“强迫型人格障碍”(18人)等。
“网瘾”,就是“网络中毒障碍”, “网络中毒障碍”统称IAD(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实际上在日本,现在已经到了要开设治疗“网络中毒”专门医院的地步。并且,关于“网络中毒”的认定已经规定了20个项目作为检查标准。
这些具体指标主要包括,沉迷于网络废寝忘食,借上网排挤不安和抑郁的心情,陷入网络而不能自拔,荒废工作、学业等情况。
相关专家通过研究发现,当人体上网过度以后,就会造成思考、判断、社会关系的萎缩,这些都是由于大脑的神经回路、发生异常造成的。另一方面,上网也会给人的大脑带来积极的影响,比如说利用facebook等SNS交流工具可以拓宽交友空间,这样大脑皮层的社会性的部分就会不断扩展,使人的交际能力等不断增强。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利用SNS交流工具开发的大脑领域和实际的交友所达到的效果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与SNS的交友相比,在现实中交友有更多的机会使用大脑,更利于大脑的开发和利用,所以说从开发大脑的角度来讲,SNS交友与现实交友是无法比拟的。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