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娃娃病 吃药能减轻症状
近期,关于成骨不全有的报道较多,如“不开刀治愈脆骨病”、“制造世界医院奇迹”、“天然细胞生长调控因子”,“神药治愈瓷娃娃”等。这些报道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特别引起了患者及家属的高度关注。一些读者致电本报,咨询成骨不全的最新疗法及临床进展。对此,专家告诉我们,要正确认识成骨不全,走出治疗误区。
“减轻症状”是治疗原则
成骨不全又称脆骨症、瓷娃娃,目前国内外没有任何一种方法可以根治。对于脆骨病的现代治疗原则是:尽量减轻症状,药物增加骨密度与骨强度,预防骨折,减少骨折率,手术矫正骨骼畸形。
药物治疗强化骨骼 最近,采用双磷酸盐类药物治疗成骨不全症取得满意疗效。双磷酸盐为人工合成的焦磷酸盐类似物,它与骨骼中的羟基磷灰石结合,特异性阻滞破骨细胞介导的骨质吸收,对提高骨强度很有帮助。重组人生长激素也是一种主要治疗药物,可以增加骨长度和骨量,改善骨密度和强化骨骼。
外科手术控制畸形 大部分重度患儿及部分轻度患儿需要髓内金属固定以支撑长骨,但不能利用钢板固定,因为螺钉固定不牢靠,而且钢板上下方骨折率高。过去对严重成骨不全症患儿,在开始站立、能独立行走之前就应该行下肢髓内固定,以预防下肢畸形。但在开始采用帕米磷酸钠治疗后,一般不再对站立之前的患儿行髓内固定治疗。若患儿髓腔不够宽,可暂时用支具保护直至髓腔允许髓内固定。轻度成骨不全症下肢无畸形,骨折率很低者不需要髓内固定。对于发生肢体畸形的患者,通过对长骨多段截骨、髓内钉植入固定,达到矫正畸形、加强肢体强度、减少再次骨折几率的目的。可延伸髓内棒技术,能减少更换髓内钉的次数。
另外,干细胞治疗、基因治疗也是值得期待的治疗方法,有待进一步研究,短时间内还不能应用于临床。
康复治疗随年龄而异
在早期婴儿阶段,父母应轻柔地护理患儿,如轮流左右侧卧,有助于预防枕骨变扁、斜颈畸形及髋关节屈曲外旋畸形;仅在患儿清醒时采取俯卧位;父母应学会刺激患儿上肢和下肢,以协助患儿进行轻柔的主动活动。
在爬行节段,要鼓励患儿进行各种形式的节段运动(滑动、蛇行、交替爬行)。虽然交替爬行对患儿最终的站立和行走并不重要,但上肢负重有助于日后推动轮椅,或扶拐行走。
在开始站立阶段,成骨不全症患儿能扶持下站立者应行股骨和胫骨髓内固定,以预防骨折和畸形。尽可能让患儿行走,可采取水池中负重、踩踏三轮车、行走器下行走、四足拐杖练习等方法。
利用俯卧位锻炼伸髋肌肉和股四头肌,预防出现屈髋挛缩。若患儿股四头肌肌力足够,可将膝-踝-足支具换为踝-足支具,以预防胫骨弯曲畸形。
遗传病一般难治愈
成骨不全病因不明,多有家族遗传史,多数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少数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发病率为1/万~1/2万。
成骨不全以骨脆性增加、骨关节进行性畸形、蓝巩膜、牙本质发育不全及听力下降为常见表现,往往造成严重残疾。成骨不全轻者可无症状,正常身高,仅轻度易发骨折;重者残疾,甚至死亡。一般出现的症状为骨脆性增加,轻微损伤即可引起骨折,常表现为自发性骨折,或反复多发骨折。骨折大多为青枝型,移位少、疼痛轻、愈合快,经常是畸形愈合,肢体常弯曲或成角,一般过了青春期,患者骨折次数逐渐减少。可伴有脊柱侧凸、骨盆扁平,或有身材矮小;蓝巩膜、巩膜变薄,透明度增加;进行性耳聋;牙齿发育不良,牙齿灰黄,切齿变薄,切缘有缺损;关节松弛,肌腱及韧带的胶原组织发育障碍可有畸形,关节不稳定。但是,患者智力和生殖能力无障碍。
正常骨的强度依赖于三个方面,即骨骼的质量、骨量和骨质的空间排列或骨形态。成骨不全症者这三个方面均受累,其共同特征是骨质脆弱、骨量下降。严重的患者可能10年间会发生100次以上骨折。
- 对症检查,查必要项目,提供规范检查结果,拒绝虚假结果
- 对症施术,做必要治疗,采用规范治疗手段,拒绝过度治疗
- 对症开方,用必要药品,实施规范用药标准,拒绝盲目用药
- 明确定价,做惠民医疗,推行国家规范价格,拒绝高价医疗
- 崇尚医德,以卓越服务,执行规范服务流程,拒绝天理漠视